序言
我們為什麼要書寫史玉柱 為什麼要讀史玉柱
面對著圖書館裡多本與史玉柱和以及他主導的巨人集團相關的書,要再提筆寫史玉柱和它製造的巨人傳奇,這是需要勇氣的。
但是,翻看了差不多一年的資料之後,我們最終還是決定動筆了。是史玉柱給了我們這樣的勇氣……他在1997年那場著名的巨人危機中,面對鉅額債務都沒有選擇放棄,為什麼我們要選擇放棄呢?他總是選擇那些已經出現了佼佼者、甚至是強勢企業的行業進入,而為什麼我們又不能呢?
看過這本書,我們希望讀者至少也能明白這樣的道理。顯當然,這不是本書要告訴你的關於史玉柱給我們的唯一啟示。
(一)
在寫作本書之前,我們查詢了關於史玉柱幾乎所有的資料,並透過各種途徑對我們查詢到的資訊的真偽進行了求證。但最終,還是沒有把書稿給史玉柱本人看,這並不是我們不嚴謹,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保持寫作的獨立性。
我們不希望這是一本吹噓的書,也不希望一些我們對史玉柱以及巨人集團的認識和推斷會受到某種侷限意外的力量而最終不能和讀者見面。
我們查閱的資料中,不乏關於史玉柱和巨人的著作,但是非常遺憾,還沒有看到一本書,能站在人性和大歷史觀的角度去觀察史玉柱和巨人,而這正是我們的嘗試。
在過去,關於史玉柱的書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類:
一是高人給史玉柱出招。這些書的總體的思路大致是這樣的:先指出史玉柱和巨人的諸多不足,然後給開藥方,而吃與不吃藥是史玉柱和巨人的事。我們始終認為,最瞭解自己的人,不是醫生而是自己。不能解決自己的心病,再好的藥方也無法解決問題。
二是史玉柱身邊的人寫的書。他們的書幾乎都在走〃我與某某不得不說的故事〃的套路。這樣的作品能給人親近感,但是,更多是滿足了讀者的某種偷窺欲,而讀後除了多了幾分談資外,好像什麼也沒有,就像喝了一杯白開水,這是一種遺憾。儘管我們在本書中,也引用了這些書中的相關記錄,但僅僅是為了說明某一件事而做的引用,我們希望讀者在喝了白開水之後,還有一點回味,或者是因為看到我們過去的評論之後,想去喝一口白開水。
三是記者寫的書。這是一種全面的記錄,應該說,這樣的書能讓我們全景式的檢視史玉柱和巨人的發展過程,但是讀完之後,總感覺有些流水賬的味道,讓人意猶未盡。
……
2005年那個夏天,史玉柱做網路遊戲之前,也是在檢視了甚至或者是說是消費了國內大大小小多款遊戲之後,才下定決心做網路遊戲的。
史玉柱說,他想填補一下中國網路遊戲市場的空白,當然他還提出了當2D遊戲的終結者這樣的豪言壯語。
而我們雖然不敢有史玉柱那樣的豪言壯語,但是,也是帶著填補空白的目標而最終完成本書的寫作的。
(二)
許多關於史玉柱的著作或是評述中,史玉柱總是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要麼是冒進的、遭遇失敗並且最終還會失敗的倒黴蛋;要麼就是智慧的化身、應用的財富英雄英勇的財富英雄。
其實,那都是表象,史玉柱不過是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最普通的創業者中的一員罷了,印刻著中國特色的時代烙印。不過,性格使然,他時而比馬雲更張狂,時而又比雷軍更穩健,給外人的印象是眼花撩亂。
※虹※橋※書※吧※BOOK。※
第2節:序言(2)
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樣,史玉柱是中國(可能世界上也找不出第二位)虧得最厲害(欠債超過2億元),當然也是致富速度最快(從1997年到2007年,財富積累超過500億元)的商界人物。
究竟是什麼力量在造就這樣一個傳奇?這是本書要探索的問題。
史玉柱的朋友萬通董事局主席馮侖第一次見中國臺灣的傳奇商人王永慶,到了會議室以後,王永慶一開頭並沒有講什麼成功法則,而是講人一生總有一次成功機會,這個機會不是你自己創造的,而是你生活的時代給你的。但這個機會只有一次。他講到戰後中國臺灣經濟復興,說這個機會就一次,他正好趕上了,但是很多人不認為這是機會,而認為戰後是一個廢墟,一個場人世的迷亂,一段悲慘的經歷,一則段含辛茹苦的故事。
這就是一個差別,同樣的時代,王永慶認為這是機遇,而別人卻不這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