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6部分

,那就是英國並未受到嚴重束縛以至於完全無法退出。”

很不幸的,不僅英國而且是整個世界都已作繭自縛。在秘密外交掩護之下,一九〇四年的“協約”已經變成了無法解脫的秘密軍事同盟了。

在後來的評論當中正如後來(一九一五年三月八日)英國《泰晤士報》指出的:即使德國不破壞比利時的中立,英國的“榮譽和利益”也還是會逼迫它與法俄兩國聯合一致對德作戰。如果該報編者再在“榮譽和利益”後面加上一個補充說:“以及國會所完全不知道的秘密外交和秘密義務”,那麼其說法也許會更加正確。

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佈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且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

8月18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宣佈:在此次大戰中,美國保持中立。

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迫後撤。

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同時出兵準備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

隨著英國宣戰,世界各國相繼宣佈中立或選定陣營宣戰,英法德俄等各宣戰國殖民地也同時宣戰動員,加拿大,澳大利利亞、紐西蘭,印度等英屬大大小小的殖民地或自治領開始在國內大肆徵兵,加拿大自治領在英國宣戰之後,自治領議會就透過了徵兵動員令,8月20日,政府總理博登宣佈徵召18歲而上青年參戰,這樣一來,起碼可以再徵召二十萬人,加拿大五百萬人口,居然擁兵三十萬,其軍民比例之高簡直讓人咋舌。

阿拉斯加獨立戰爭時期,加拿大不過數萬軍隊,常備軍只有兩萬餘人,後來連續戰敗,又經歷數次徵兵,至阿拉斯加奪取溫尼伯湖以西土地後,加拿大國內更是擁有高達三十萬軍隊。不過後來隨著阿軍越過溫尼伯湖發動最後攻勢,加拿大軍損兵超十萬,僅餘二十餘萬人,馬賽和約簽訂之後,鑑於阿拉斯加在加拿大邊境佈置了多達兩個集團軍的兵力,相比最早與阿拉斯加交戰的美國,加拿大和阿拉斯的關係卻一直都未能得到太大改善, 至今七八年了,加拿大一直吃力的維持著還有多達近十二萬的軍隊,這些年來經濟發展受此拖累,比起美阿兩國猶如跑火車一樣的速度,加拿大已經落後不少。

8月21日,英國和加拿大政府先後照會阿拉斯加,表示不日將調動邊境三萬加拿大駐軍前往歐洲參戰,希望阿拉斯加方面不要輕取妄動,此是邊境軍隊調動的慣例照會,阿拉方面自然不會輕舉妄動。

8月23日,紐芬蘭和拉布拉多自治領全民公投正式結束,按照規定公投結果將在8月30日統計公佈,雖然歐洲大戰正酣,但英法美等國仍然對此保持了一定關注,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的結果如何很可能影響大西洋局勢。

而各國各自宣佈參戰或宣佈中立態度後,阿拉斯加是做為目前為止可與英法德俄美日等國相提並論的強國當中唯一還沒有任何表示的國家。其是中立還是會參與這場戰爭,已經引起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的極大關注,開戰以來,各國大使前往費城自由宮或國務院做說客的猶如過江之鮣,但阿拉斯加至今為止尚未有任何具備一定身份的大員公開發表過阿拉斯加對此次大戰可能持有的態度,也許紐芬蘭和拉布拉多就是一個表明阿拉斯加態度的最佳時機。

如果紐芬蘭和拉布拉多宣佈加入阿拉斯加,英國必定反應強烈,美國也不會舒服,受此影響,法國的態度也必定只能偏向英國,如此一來。就算不開戰,雙方必然也會產生巨大矛盾,阿拉斯國加入協約國的可能就基本斷絕了,就算不加入同盟國,至少也會保持中立,起碼同盟國暫時不用考慮這頭猛虎的威脅。當然也有可能英法等人受歐洲大戰牽扯,選擇預設這個結果,以此要求或影響阿拉斯加加入協約國。反正不管如何,等到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的公投結果宣佈,從各國反應自能看清阿拉斯加將來需持何種態度。

8月25日,加拿大剛剛徵召的部分退役士兵組成的新軍隊開始分批進入溫尼伯防線和北拉布拉多防線換防,三萬加拿大駐軍開始陸續抽調出來向魁北克港,蒙特利爾集中,同時加拿大自治領徵集大量船隻沿勞倫斯河直到河口分佈,等待士兵裝船,然後將經過紐芬蘭島南部跨過大西洋直接在法國登陸。

8月26日,紐芬蘭和拉布拉多公投結果開始統計票數,英、法、荷蘭,西班牙,加拿大派出的觀察員全程監督,而阿拉斯加和美國則全部派出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