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是針對當時俄國的反猶運動(唉,從中就可以看出其實猶太人在很多國家都並不受歡迎,經常遭到排斥甚至鎮壓迫害)而提出的,很多人寄望這塊地方能安置受迫害的猶太人。
這個計劃在1903年瑞士巴塞爾召開的錫安主義大會上引發了激辯。支持者認為這是猶太人回到聖地巴勒斯坦之前暫時的避難所,而反對者認為這會使猶太人更難回到聖地巴勒斯坦,投票前俄國代表也表態反對。最後這個案子以295比177透過。
第二年,錫安主義大會派了三位代表前往預定的新家園考查。雖然高原氣候與歐洲氣候相似,較適合歐洲的猶太人移入,但高原上充滿了危險的野生動物,而且當地的馬賽人可能不會接納歐洲移民。錫安主義大會研究考察團提交的報告後,於1905年決定婉拒英國政府提議。
當時部分人士認為拒絕這項提議是個錯誤,他們就另外成立了猶太領地主義組織,公開主張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立猶太家園,不必執著於聖地巴勒斯坦。甚至後來有一些猶太人就移居到了肯亞,但大多居住在都市中心。到後世二十一世紀他們還有一些後代留在肯亞。
到納粹德國開始迫害鎮壓猶太人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又重提烏干達計劃,不過這個時候諸錫安(就是猶太復國主義)主義團體已經在全力準備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並反對其他有關提議,以免影響他們爭取英國政府放寬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的人數限制。
而這兩次提議,古裡安正是最堅決的反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