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6部分

已經改成了中南美及加勒比戰區司令部的臨時駐地。

中南美及加勒比戰區是剛剛在一週前成立的九大聯軍戰區之一。

與同盟國軍隊組建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並形成完全的統一作戰有些不同的是,聯合國軍因為牽涉到兩大陣營數十個國家的合作,加上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其實差異很大,所以聯軍雖然也同樣締結了軍事統一指揮協議,但方式上卻與同盟國軍隊有很大區別,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明確了主次,事實上也就等於劃分了各國在各戰區的利益大小。

比如如果德軍可以獨立解決問題的戰區,所成立的戰區完全就是由德國及其控制國的僕從軍所組成,一切由德軍自行解決所有軍事問題。反之如果阿拉斯加或其他國家可以獨自解決的地方也同樣如此。

其次就是如果德軍不能獨立解決,但其所結盟的軸心國陣營合力可以解決的,那麼該戰區將完軸心國陣營的軍隊組成,海約國將不參與其中,反之也是一樣。

當然分工合作,除了分工,也會有合作,畢竟這場戰爭是整個聯合國大陣營的共同戰爭,如果在戰爭中途因戰略戰術或當時的戰局變化,必須在某戰區加快行動,而該國或該陣營無力達到這一目標時,其他國家和另一陣營就要出兵協助。但只是協助,不得藉機搶奪該戰區利益。

不過事實上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除了阿德兩個超級巨國頭的國家外,其他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獨立與同盟國軍隊作戰的能力,就算有,也沒有絕對把握,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就要優先集結團體力量,而不能把某個戰區交由一個國家來解決。

而且聯合國大陣營之下兩大小陣營也有強弱之分,現在對英美宣戰的國家中,除巴西、阿根廷等少數國家是宣戰而不參戰屬於打醬油吆喝意圖戰後混點好處外,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海約國成員或傾向於海約或受海約國控制的國家或地區。德意軸心國陣營其實主要就是少數幾個歐洲國家組成,或者說一些法西斯國家。其總體實力和所影響的地域範圍也遠不及海約國。而且即便是巴西、阿根廷這些國家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中也肯定更傾向於海約國陣營。

所以兩大陣營有強弱之分,這之間的分工合作若是事先不做好一定的利益劃分,那涉及兩陣營之間的結盟肯定會出現問題和紛爭,進而影響到戰爭的程序,甚至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和失敗。

也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所以聯合國的協同作戰方式才會與同盟國有一定區別。

按照這個分工合作方式聯合國陣營一共成立了九個戰區。

每個戰區所轄部隊都會負責一個大區域的作戰。

其中阿拉斯加擁有兩個獨立作戰單的戰區。其實也就代表了這兩個戰區內的利益是全部歸屬阿拉斯加的,或者說其處置權戰後由阿拉斯加獨自決定。

一個是美洲戰區,這個戰區全部由阿拉斯加軍隊組成,集結了目前駐紮在阿拉斯加中央、加拿大、中南、北方四大戰區的所有軍隊超過兩百餘萬人,其作戰作任務很簡單但也很繁重,就是針對美國本土。

美洲戰區的總司令由加拿大軍區司令梁忠誠元帥擔任,還擁有副總參謀長劉敬文、北方軍區代司令赫馬克等眾多的阿拉斯加將帥,可說精兵強將雲集,也是集結軍隊規模和作戰規模最大的戰區之一。

另一個由阿拉斯加獨立作戰的戰區就是南洋戰區,這個戰區集結了南太平洋的軍隊,另外從遠東和西伯利亞等軍隊增調了大量軍隊加入南洋戰區。

這個戰區的主要作戰目標就是南太平洋的英美法等國控制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地區,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國自治領邦。

南洋戰區的總司令由南太平洋聯指司令劉頌亭元帥擔任。

而德國則擁有一個獨立作戰的戰區,就是英倫戰區。

這個戰區顧名思議就是涉及對英國本土及愛爾蘭島的作戰,阿拉斯加都已經退出了,自然沒有哪個國家還能在英倫三島分肉。不過雖是德國獨立作戰的區域,但與阿拉斯加控制的美洲和南洋戰區不同的是,這個戰區其實還有少部分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等僕從軍的,說是軸心國合作控制的戰區也可以。只是相比其他由軸心國控制的戰區而言,這個戰區中德國是絕對處於支配地位的,那些有參與的國家是沒有可能在這個戰區佔據什麼重要地位。更不可能在此分肉,因此才算做德國的獨立戰區。

這個戰區的部隊其實就由德軍登陸部隊組成,總司令部也是由現登陸部隊總司令維茨勒本擔任。

此外共有四個戰區是分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