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還不夠肯定,還有些模稜兩可,但希特勒知道自己已經得到了答覆,很明顯阿拉斯加不能抗拒擁有絕大多數英國殖民地的誘惑。他們也不可能真的坐視德國被英國人擊敗……
……
莫斯科河大橋上兩大巨頭的會面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兩人所說的話沒有記錄在任何檔案之上,雙方在這次會面時到底說了什麼無從得曉,當然可以肯定的是,以兩人的身份而論,他們的會面所說的絕不會是一些無聊的話題。只是缺乏了有力的文字記載證明,使得此次會談的內容在後來的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讓人無法解開的謎,甚至在口口相傳之下,衍生出了許多版本。
許多年之後,參與過這次會面的希姆萊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大致描述了此次會談的情形。只是當時阿德雙方參與會面的秘書隨從或警戒計程車兵都能證明,當時兩人的會面,沒有旁人在身邊,離得最近的希姆萊等要員都遠離幾十步外,所以希特勒和葉楓兩人所說的話絕不會讓人聽得一字不漏。加上橋下河水流淌聲干擾,他們甚至認為不會有人聽到兩人所說的隻言片語,所以希姆萊在回憶錄中記載的兩人會談的內容並不被所有學者們接受。
當然之所有這次會談的內容成了後來歷史中無法完全解開的一個謎,還在於兩人會面後很長一段時間,世界大勢並沒有多少讓人意料之外的改變,阿拉斯加也並沒有馬上介入對英戰爭,即便是出兵北非也是在幾個月之後了。也正因為如此,那些歷史學者無法從當時發生的一些大事件當中推測出一星半點會談的內容。
唯一可以讓大多數人接受的一個推測就是,這次會談可能涉及到了德控區的一些問題,因為在此期間,希特勒在一直堅持採用殖民地式統治的德控區內,突然改變了一貫的做法。
在德控制區內連續幾日,陸續成立了烏克蘭自治共和國(後來歷史簡稱西烏)、俄羅斯民族自治共和國(後世稱西俄),白俄羅斯自治共和國,就連被認為普魯士人發源地之一的立陶宛一帶也成立了東普魯士自治州。
允許這些控制區內大族自治的同時,還允許自治政府訓練一批安全部隊,一下子將原來已經開始聯合的各處民族派別給分化了,一半人因為這次自治轉而開始重新接受德國人的統治,剩下的一半人中也有不少人開始轉為中立,導致反抗運動的火星一下子就被撲滅了不少,雖然後來這些反抗勢力仍然採用武裝反抗的形式發起暴動,但因為有了自治政府的安全部隊,也減輕了德軍的壓力,基本上達到了以烏制烏,以俄製俄的目的,使得在此其間,德軍仍然能集中絕大部分精力用兵英國。
同時自治政府為了爭取更多的權力以及壓制那些反抗勢力,在此期間也不得不進一步靠攏德國,以爭取更多的支援,穩定他們的自治政權,使得德國的資源蒐集雖受到影響,但卻不至於致命,而那些被自治政府鎮壓的反抗勢力成員也被自治政府主動送往了德國,仍能緩解德國男性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且德國人的接收也仍舊可以心安理得,可以說這都有力的支援了德國的對英戰爭。
這是這段時間的大事件,也是對德國產生了直接好處的大事件,只是在大橋會談開始前,民族自治已經開始了,所以雖然很多人認為會談與此有關,但卻也不為所有人接受,至少很多人都認為,兩大巨頭會面絕不會只是為了這樣的事情,畢竟德控制區不管好還是壞,與阿拉斯加人似乎都沒有什麼直接干係,葉楓有必要為這件事情,從費城遠赴莫斯科和希特勒進行一次短暫的會晤?
何況從後來對戰後局勢的分析來看,德控區的混亂對於阿拉斯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那麼阿拉斯加為何當時要插手德控區的政治局勢?
一切的一切看上去都沒有真正讓人信服的解釋。唯一能讓人信服的就是,以希特勒和葉楓的身份,兩的會談絕不簡單,他們不會是傻到在莫斯科河大橋上敘舊聊天……
大橋會談後,希特勒返回德國,葉楓返回費城,一切歸於平靜,但在前線,德軍的攻勢卻極為猛烈。
希特勒從加萊和科坦唐半島又抽調了超過十個師的部隊投入到了東安格利亞,意圖以強大的兵力優勢突破英軍防線。
4月29日,德軍有13個師推進到距伊普斯維奇僅8公里處。伊普斯維奇可算是英國東南部最大港口。在此英軍築有混凝土野戰工事,還利用河流和水渠設定反坦克障礙,在城郊部署有20個設在暗堡裡的炮連,其中15個是口徑150mm重炮,這些火炮既可向海上目標射擊,又可控制內陸道路。只是兵力不足,因為前一時期的戰鬥已消耗了不少有生力量,雖然從多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