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斯大黎加的另一個基地,自然跟聖胡安河口基地一樣,也是為了未來修建新運河所做的預防,自然就是位於太平洋沿岸,距離尼加拉瓜的南聖胡安基地不遠,哥斯大黎加西北邊境小鎮克拉克魯斯綜合基地,海陸空三軍都可駐紮,人數不得超過三千人。
兩個基地,總數可駐紮五千人,但與尼加拉瓜不同的是,一來數量相對要少那麼一點,二來兩個基地全部位於哥斯達黎邊北部邊境,距離其首都聖何塞很遠,又沒有扼制其現有重要海港或陸路要道,所以雖然五千人的軍隊差不多也等於哥國全國總兵力了,但對哥的威脅性要小許多,所以如果說尼加拉瓜差不多等同於阿拉斯加殖民地,至少與非洲的盧安達那種國家類似了,那哥斯大黎加就只能說是半殖民地,阿拉斯加除了控制了他們的北部邊境,對其政治,國家安全影響相對較小。
五個基地,總數可達一萬兩千人,涉及到海陸空各個軍種,雖然基地還沒有建成,但阿拉斯加卻似乎很著急,並不想等待,在協議簽定的第二日,早有準備的東太平洋聯指司令馮可齊上將便下達一系列命令,相繼派出海軍陸戰隊第七師正好接近一萬二千人在尼、哥兩國登陸,按照協議範圍接管了這五個基地所在的地域。並將會合工程兵部隊的技術人員負責營造基地設施。直到基地營造完畢,海空軍登陸,才會減少相應的陸戰隊官員數量,總之總數不能超過一萬兩千人的。
至於海空軍,因為基地設施尚是空白,除了一部分營造基地的海空軍技術官兵外,真正的艦隊和空軍飛行部隊自然不可能現在登陸。
阿拉斯加雷霆般的運作,在取得中南美大量經濟合作成果的同時,又閃電般取得在尼、哥兩國的駐軍權,在英美法等國,特別是美國,都引起了極高關注,只是胡佛領導下的美國政府似乎反應速度極慢。就跟他們應對經濟危機一樣,到他們準備出手阻撓協議達成時,阿拉斯加的軍隊都已經登上了尼、哥兩國的土地,他們再出手,尼、哥兩國現在也不敢反悔了,最後美國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阿拉斯加人在他們的後院再紮上了幾顆釘子。
這幾顆釘子很要命,但胡佛已經被每況愈下的經濟形勢弄得焦頭爛額了,阿拉斯加的釘子既然已經紮下,胡佛除了向中國和尼、哥兩國提出警告這種形式上的乾巴巴的反對意見,也只能暗地裡酸酸的說是阿拉斯加吃飽了沒事幹,付出大把鈔票在這兩個沒有多少經濟利益的中南美小國浪費精力,在這裡駐軍純粹是滿足阿拉斯加人那可憐的暴發戶似炫耀心態罷了。
但是不久之後,胡佛就已經被驚的說不出話來了,便連大洋彼岸的麥克唐納等人都在大罵胡佛反應遲鈍了,一子錯,滿盤錯……
就在阿拉斯加軍隊登陸尼、哥兩國不久,阿拉斯加要新開建一條尼加拉瓜運河的訊息突然傳了出來,阿拉斯加副總統高爾察克,國務卿勒佈雷,商務部長韋斯勒都在阿拉斯加各種場合似有意似無意的證實了這個訊息。
訊息傳開後,美國上下頓時一片緊張,如果阿拉斯加真的開建這條運河,那將會對美國經濟再次造成嚴重創傷,他們掌控大頭的巴拿馬運河經濟利益將會大幅下降,而且由於兩條運河競爭,這個收益還要比現在下降更大,阿拉斯加還可以透過這條他們能夠完全掌控的運河真正直接威脅到了他們最看重的後院——加勒比海。對於在加勒比有不少領地的英法荷蘭等國同樣有可能受到強大的阿拉斯加威脅。
可是他們能做什麼,反對?抗議?那都沒有用,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組織一大堆所謂的學者,科學家,經濟學家證明再開建尼加拉瓜運河的弊病,甚至有地質學家直接證明修建尼加拉瓜運河的不可行性……
但是這一切最後只能證明了,新運河將對巴拿馬運河造成的嚴重衝擊,全世界的商人更樂於看到出現第二條可以快捷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因為有了競爭,有了更多的選擇,勢必讓他們的通行費用大大降低,這將無形中降低他們的貿易成本。反正修運河又不要他們出錢,就算出錢買修運河的債券和股票,他們也是有收益的,想買還不一定買得到呢。
到1930年年底,傳言似乎將真正化為現實了,根據阿拉斯加各大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雜誌覆蓋全球式的宣傳,尼加拉瓜運河似乎到了啟動的時刻。
阿拉斯加國土資源部,地質堪察局等部門組織大量的地質學家,水文學家等等科學考察隊前往尼加拉瓜地峽進行地質堪察……
阿拉斯加財政部宣佈正在對尼加拉瓜運河債劵發行進行論證、評估……
阿拉斯加數大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