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等六個面都曬好了,外頭有了硬殼,用粗紙給它包起來。”李氏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起下大醬的事情來。(未完待續。)
ps: 感謝小臉胖嘟嘟的禮物。
第二百六十一章 憂心
李氏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起下大醬的事情來。
她說的那些,周小米都知道,那都是一輩一輩人口口相傳下來的方法。先把黃豆煮熟,攪碎,做成方方正正的醬塊子,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等六個面都曬好了,外頭裡頭硬殼時,醬塊子裡面也差不多幹透了,就用紙把它包起來,等著它自己慢慢的發酵。以前人們下醬,是要講究日子的,所以烀豆子,做醬塊子的時間其實上都是在臘月初八或者是翌年的農曆二月初八。
到了四月份,這個醬塊子基本上就能發好了,把包裹醬塊子的紙去除掉,仔細的洗刷幾遍,然後把醬塊子掰成小塊,再晾乾。選無風晴朗的日子下醬。把醬缸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將晾乾的小醬塊放入沖洗乾淨並晾乾的醬缸之中,然後配製鹽水比例,鹽水和豆料的比例,水和豆料的比例,都是有講究的。等把鹽水注好,就用潔淨密實的布把缸口封嚴,三天後,就可以開始打耙了。
打耙,是很關鍵的一步,一般打醬用的耙子都是木頭做的,木頭杆的長度往往是根據醬缸的高度而制定的。木頭杆的那一頭,是一個兒童手掌大小的木頭板,用於將醬塊打細。打耙早晚各進行一次,一般每次打二百下左右,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醬會變得越來越細。每次打耙時,都會有一些沫狀物飄浮上來,將其撇出來扔掉,直到沫狀物徹底消失為止。
李氏一直說。周小米和劉氏,鄧氏都支著耳朵聽著。
李氏所說的下醬方法,正是這種最傳統的。
老一輩人都講。下醬也是要講究時辰,節氣的,醬發的好不好,除了下醬人的手法之外,另一點,就要全看老天爺的意思了。
周小米倒是覺得,這世上。只要用心去做的事情,即便不是完美的,也差不到哪兒去。
周小米從廂房那邊拿了筆墨來。刷刷刷的寫下好幾個醬方,有最普通的豆瓣醬,辣醬,還有盤醬。蒜蓉醬。不過周小米並沒有寫下林家秘製的兩樣林家醬。一個是口味偏甜的赤蜜醬,一個是鹹口微辣的百辛,這兩種醬都是前世林家傳女不傳男的密料,不對外銷售,只是加在林家的私房菜裡。
“姥姥,這是做醬的方法,我寫得很細,你看看裡頭有啥你不明白的!”李氏以前是不認識字的。後來嫁給林父時間久了,慢慢的也認識了不少字。而且她的三個孩子都讀書,她說啥都不樂意再當睜眼瞎,偶爾跟著孩子們學幾個,現在認識的字越來越多,就是不大愛提筆,寫出來的字跟小孩子寫的似的,比較稚嫩。
“哦。”李氏接過來看看,粗粗看過去,沒有啥她看不明白的。只是下醬不是自然發酵就好嗎,為什麼還要制曲子?
李氏沒問周小米,關於大醬的事兒,她覺得自己慢慢琢磨就行,這做曲子的方法都寫得挺詳細的,自己多試兩回,總能摸出竅門來,不能什麼事,都指著孩子幫他們做了。
周小米就知道李氏是個要強的,確實,她只能提供方子,出出主意,不可能連下醬,醃菜這種事情都幫著他們一齊做了。
“小米,這大醬的事情倒還好說,現在醃醬菜,能醃點啥啊!”山上只有野菜,地裡的東西,也就蔥,韭菜,還有菠菜之類的東西將將能吃,別的東西還都沒到時候呢啊!
周小米一拍腦門,自己怎麼把這個事兒忘了啊!
她重新提筆,又寫下幾個做醬菜的方子。
有醬八寶菜,這個菜在後世名聲大噪,雖然很多地方都稱自己本土的醬八寶是最有名氣的,最正宗的,但實則這醬八寶是正經皇城根兒下的特產,味道堪稱一絕,要不然也不能盛行了好幾百年不是?周小米對醬八寶的研究,還是源於一個記錄片,那是一部記錄皇城根下特產,小吃,人文風俗的記錄片,裡頭專門提了某處的醬八寶。
前世做餐飲的周佳餚,看了那個片子以後,毫不猶豫的買了一張去皇城的飛機票,她在那兒呆了一週時間,每天必定要去做醬八寶菜的店裡坐一會兒,點一盤這個八寶小菜,細細的品,一點點的吃。沒有多少人知道,她有一條味覺十分靈敏的舌頭,只要她肯用心,基本上都能把食物中層層疊疊的味道一層一層的剝開。用了什麼樣的調味,什麼樣的火候,什麼醃製的材料,她都能嚐出個七七八八,剩下的二三分,用心揣摸一下,再憑藉多年的廚藝經驗去推敲一下,做出來的食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