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火器決不是可以說明這三個穆斯林帝國何以會崛起的唯一因素。建立王朝的首領極有才幹,當時的形勢特別有利於他們去征服各自的帝國,這兩點與火器同樣重要。現在,我們來仔細考察一下這些因素是如何結合起來、使這三個穆斯林帝國得以崛起。
二、近代諸穆斯林帝國的崛起
奧斯曼帝國 建立這一以他們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來自中亞、廣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在早先數世紀裡,突厥部落民一批一批、不斷地徙入中東富饒地帶。他們早在8世紀時就來到中東,滲入伊斯蘭教帝國,最初是當僱傭兵。10世紀時,蒙古西征的壓力迫使更多的突厥部落徙入中東,其中包括一支塞爾往突厥人。這些新移民於1055年攻佔穆斯林首都巴格達,從而建立了一個輝煌然而短暫的塞爾柱帝國。
這些塞爾柱突厥人使行將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恢復活力。他們再一次將這片東起印度邊界、西至地中海海岸、中間穿過波斯的廣闊地區統一起來,並在聖地成功地擊退了十字軍的進攻;而最重要的是,1071年,他們在決定性的曼齊卡特戰役中大敗拜占庭軍隊,突破了小亞細亞的沿托羅斯山脈的傳統邊界——這條邊界已保護羅馬和拜占庭達1400年。這一勝利成為小亞細亞的歷史轉折點。大批突厥移民尾隨著他們得勝的戰士向北遷移,而安納托利亞的土著居民則接受了伊斯蘭教,並突厥化。到13世紀,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塞爾柱帝國的一部分,只有西北角留給了拜占庭人。
不過,塞爾住帝國後來也經歷了與較早的伊斯蘭教哈里發統治區相似的衰落。它分裂成許多獨立的公國或蘇丹國。13世紀後期,一夥夥新來的突厥移民使局面愈益混亂;其中有一夥人定居在塞爾扶帝國的西北最邊緣地帶,那裡距分隔歐、亞兩大洲的戰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還不到50哩。1299年,這夥人的首領,一個叫做奧斯曼的人,向塞爾柱帝國最高統治者宣佈獨立;從這一低微階段開始,以這位原無名氣的奧斯曼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大帝國發展起來。
這一令人目眩的成功的第一步,是在小亞細亞奪取剩餘的拜占庭地區。較為原始的突徽部落民之所以能戰勝歷史悠久的拜占庭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宗教的重要影響。奧斯曼及其後繼者的力量大部分來自源源而來的伊斯蘭教勇士,他們不斷地從中東各地前來與伊斯蘭教的基督教敵人作戰。而信基督教的農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會官員的殘酷剝削,也大為不滿,他們接受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歡呼致賀,把他們當作將自己從無法忍受的命運中解救出來的救助者。
到1340年,整個小亞細亞已在伊斯蘭教勢力的控制下。1354年,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設定要塞,從而獲得了他們在歐洲的第一個立足點。恰好一個世紀後,他似成為包括君士坦丁堡這一堂皇的帝國首都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半島的主人。在那以後,他們又耀武揚威地闖過匈牙利平原,逼抵維也納城下。
奧斯曼帝國對拜占庭的勝利是十分驚人的。這些土耳其人為數較少,如何能保持進攻的銳氣、長驅直入歐洲的中心地區呢?回答是:14世紀時,整個基督教世界已非常衰落,分裂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怕的瘟疫黑死病整批整批地奪去了許多基督教國家的居民的生命;災難性的百年戰爭使英、法兩國無力動彈(這場衝突的起訖日期頗值得注意:戰爭開始於1338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正在完成他們對小亞細亞的征服;戰爭結束於1453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攻佔了君士坦丁堡);義大利諸國因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長期爭鬥,也無力反對土耳其人;巴爾幹半島則由於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異教的鮑格米勒派三者間的宗教鬥爭以及全都早已過了全盛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塞爾維亞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相互間的競爭而被無可挽回地分裂了;而且,在巴爾幹半島與在小亞細亞一樣,基督教農民的不滿情緒已達到使他們對土耳其人的猛烈進攻很少抵抗甚至不加抵抗的程度。
土耳其人如要侵入歐洲,不大可能找到一個比此時更有利的時機。到1362年,他們已奪取阿德里安堡城,進而侵佔了馬其頓平原。1384年,他們攻佔索非亞,其後不久,控制了整個保加利亞。5年後,他們在歷史上著名的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致使塞爾維亞帝國滅亡。這些勝利使君士坦丁堡為土耳其人的領地所團團包圍。1453年,這座經圍困的首都被攻佔,從而結束了長達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歷史。
接著,土耳其人又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