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部分

切便突然結束了。由於這事根本未與印度人商量,7個省的民族主義部長全都辭職。於是,英國省長們接管了這7個省,以法令進行統治。民族主義者再次提出了完全獨立的口號,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則要求將次大陸分成兩個國家,一個是印度教徒的國家,另一個是穆斯林的國家,即所謂的巴基斯坦。

六、中國

中國儘管名義上已經獨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也經歷了可與印度相比的反西方運動。1917年,中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希望收復1914年被日本佔領的山東省。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歸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抗議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們以罷市的方式參加抗議。這場運動後來發展成抵制日貨運動,並伴有與日本僑民的衝突。新成立的工會也透過舉行罷工參加了這場抗議運動。總之,事實證明,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

由於西方列強樂意讓日本保留它在中國大陸的戰利品,它們也成為這場猛烈爆發的運動的靶子。相形之下,蘇聯卻得到中國人的同情和欽佩。一個原因在於列寧的反帝國主義的教導有著可以理解的吸引力。另一原因是蘇聯政府象它當時在土耳其和波斯所做的那樣,放棄了沙皇在中國的特權。不難理解,中國的民族主義者這時越來越依靠蘇聯而不是依靠日本人和西方人。

這些變化給了孫中山用新政策和新方法重新開始革命的機會。在建立共和國的1911年革命以後,他遇到了艱難時期(見第十六章第五節)。袁世凱將他撇在一邊,而各省軍閥則不理睬中央政府,作為獨立的當權者統治各省。這時,孫決定,為了打敗軍閥、創立一個統一的、現代化的國家,必須增強國民黨的實力。他呼籲國際援助,但遭到了西方政府的拒絕,不過,蘇聯卻積極響應,因而開始了一直持續到1927年的“國共合作”。

1923年1月,孫中山和蘇聯代表阿道夫·越飛一致同意,國共合作的目的並不是要在中國建立共產主義,而是要“實現國家統一,獲得國家的完全獨立”,俄國人接著又派能幹的米哈伊爾·鮑羅廷去廣州,在那裡,他成為孫的得力助手。他們一起實現了三大基本變革:按共產黨的方針改組國民黨,組織一支強有力的現代化軍隊,發展一種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政治思想體系。

在改組國民黨的過程中,孫透過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開始控制了該黨。國民黨這時首次能作為一個從總部到最小的支部的紀律嚴明的單位發揮作用。同時,在俄國武器和以瓦西里·布呂歇爾將軍為首的俄國軍官的幫助下,一支新的軍隊正在建立。1924年5月,為培養軍官,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黃埔軍校的正式校長是孫的參謀長、剛從莫斯科紅軍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回國的蔣介石,但真正的領導人則是布呂歇爾。也許該注意到,該校的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他後來成為共產黨中國的外交部長和總理。最後,孫中山將其政黨的思想體系改造成著名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民權主義旨在實現民主政治,不過,一黨統治下的一段時期的監護被認為是必要的。民生主義旨在透過平均分配土地和實現國家對工業的管理或控制來為人民謀求經濟上的改善。

1925年,正當孫中山為實現他的抱負而製成種種工具之時,他卻去世了。他雖未能活著看到軍閥被挫敗和國家的統一,但今天,大陸的共產黨人和臺灣的民族主義者都公認他是現代中國偉大的創造者之一。孫中山的去世使蔣介石有可能成為國民黨的領導人。1926年5月,他擔任了“北伐”的總指揮,“北伐”是一場旨在消滅北洋軍閥從而統一中國的戰爭。國民黨軍隊以宣傳團為先導,以破竹之勢前進,於10月到達長江。這時,首都遷到了由左翼分子和共產黨人控制的漢口。

這一點清楚地表明瞭國民黨內部置身於漢口的左翼分子和蔣將軍領導下的右翼分子之間日益增大的分裂。蔣介石贊成民族主義而不贊成社會革命。他因一直行進在他的各師前面的左派宣傳團的活動而變得驚慌起來。這些宣傳者在農民和城市工人中間活動。發動了一場反對擁有土地的紳士,城市資產階級和西方企業界的革命運動。儘管蔣介石曾與他的俄國顧問密切合作,但他肯定是反共產主義的,他決心阻止左派對國民黨的控制。

由於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無疑,右派和左派兩大相互對立的勢力必將進行最後的較量;1927年3月24日攻克南京時,這一較量終於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