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挪�孜春退�耐飩淮蟪忌塘烤退腿チ死潯��拇鷥矗�ㄒ櫫瞥偎�嵋檎倏�幕嵋椋�蛭�飧齷嵋橐殘砘嵛<八�胍獯罄�桶H�肀妊俏侍饉��械奶概小�
這件事導致了艾登於1938年2月的辭職,揭露了當時決定英國外交政策的那些人的動機。艾登寫道:“事實是,內閣中我的一些前輩……不能相信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象我所描述約那樣靠不住。歸根結底,墨索里尼不是打敗了共產黨人,使義大利的火車準時執行了嗎?此外,他們作為老派的保守黨人,不太贊成羅斯福,本能地認為他有點象蠱惑人心的政客。”這一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軸心國這幾年獲得驚人勝利的原因。保守派認為他們可以與獨裁者交往,並認為這樣做出與羅斯福總統合作更可取,因為與羅斯福的合作只是侷限在以集體安全原則為基礎的一些“模糊的”、“空想的”計劃內。同樣,法國的保守派也寧願與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打交道,不願求助於名義上與他們結盟的俄國人。這種思維方式的直接後果是犧牲了奧地利、阿爾巴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獨立的國家——這種犧牲並沒有帶來人們所天真地想象的“我們時代的和平”,而是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一頁上寫道:“德屬奧地利必須回到偉大的德意志母國。……一個血統要求一個帝國。”依照這種哲學,奧地利一夥納粹分子試圖幹1934年7月控制這個國家。他們刺殺了陶爾斐斯總理,佔領了維也納電臺,但民眾卻沒有起義,這一暴動失敗了。兩年後,為了打消墨索里尼的疑慮,希特勒與奧地利簽訂了一個協定,答應尊重奧地利的獨立。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希特勒極力主張和平與友好,但與此同時,德國正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1937年,德國用在軍備上的開支為45億美元,而英法兩國的軍備開支合在一起還不到20億美元。第二年,這一巨大的差異依然如故,儘管雙方的軍備開支都比以前大。這種大規模的重整軍備,連同1936年萊茵蘭的重新軍事化的成功,大大地加強了德國的軍事地位,致使希特勒能滿懷信心地朝自己的目標進發。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奧地利總理庫特·馮·舒施尼格召到貝希特斯加登的尼伐利亞高山別墅進行會談。在那裡,博學、謙虛、虔誠的舒施尼格受到了長達幾個小時的拍桌子打板凳的指責和辱罵。
我只要一聲令下,一夜之間,你所有那些可笑的防禦設施就會被炸得粉碎。你並不確信你能阻止我甚至拖延我半小時,是吧?……一刻也不要認為地球上有誰會阻撓我的決定。義大利嗎?我與墨索里尼的看法完全一致。……英國鳴?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幫一點忙。法國嗎?是的,三年前,我們曾派小股部隊進軍萊茵蘭,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險的時候。那時,如果法國出來阻止我們,我們只有撤退。……但是現在,對法國來說已為時太晚了。
希特勒說完話後,德國的將領和德國及奧地利的納粹領導人又重新開始軟攻。這樣,舒施尼格被迫接受了種種要求,如:赦免被囚禁的奧地利納粹分子,任命納粹分子擔任各種職務,包括內政部長的要職。但是,舒施尼格一回到維也納,就在電臺上發表講話,闡明他維護奧地利獨立的決心。“我們完全知道,我們曾能到達,也的確到達過那條邊界線,在邊界線的那邊,清楚而又明確地出現幾個大字:‘到此為止,不能再走’。”然後,他禁止懸掛帶有卐字的納粹黨黨旗,禁止穿納粹黨黨員的褐衫,禁止納粹分子舉行示威遊行。這些堅定的措施得到了人民大眾的充分支援,因此,舒施尼格更大膽地規定於3月13日就以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你贊成一個自由的、獨立的、日耳曼人和基督教的奧地利嗎?”
這一挑戰激怒了希特勒,他開始把軍隊集中到邊界。在隨後的危機中,希特勒對舒施尼格提的大國不會幫奧地利一點忙的警告被證明是有道理的。法國當時正處於兩屆內閣交替之時,根本沒有政府。墨索里尼是不愉快的、憤怒的,尤其是因為他的獨裁者夥伴沒有事先告知他,但是,他因“羅馬…柏林軸心”而被捆住了手腳,因此,他只好告訴舒施尼格,他“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提供任何意見。”張伯倫已在2月22日對眾議院的講話中宣佈了他的不干涉政策:“在坐的各位有誰相信,象今天這種狀態的國聯能提供集體安全?…如果我說國聯…不能為任何人提供集體安全是說得對的話——我確信我說得對——那麼,我要說我們不可設法欺騙自己,更不可在我們知道集體安全毫無指望時,去設法騙得弱小國家相信國聯將反對侵略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來保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