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秦,就召他回來。但是他的使者無論怎樣都見不到信陵君,信陵君告訴他的把門的,誰也不允許向我通報,不讓魏國的使者進來。魏國的使者來了一撥又一撥,就是見不到信陵君。後來趙國有人就勸信陵君,說你知道天下人為什麼那麼看重你嗎,是因為你的存在保全了魏國。假如現在魏國非常危急,你都不回國去保衛,天下人還會看重你嗎?假如魏國滅亡了,你們祖宗的墳墓都被秦國挖了,那你信陵君還有分量嗎?信陵君聽了,就回魏國了。回去以後,兄弟二人抱頭痛哭,然後魏王就任命信陵君作了上將軍。做了上將軍以後,公元前247年,這一年發生了三件事。第一,信陵君帶了韓趙魏,加上楚國,燕國五國軍隊聯合伐秦。第二件事,秦始皇的父親異人病故,第三件事,就是秦王嬴政即位。五國攻秦,是秦始皇剛即位就發生的一件大事,把秦國大將打得狼狽不堪,秦國封住了函谷關不敢出來,這時戰國後期,六國合縱最成功的一次。這件事,把當時的秦王異人嚇壞了,覺得信陵君太厲害了。秦國的老辦法,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用反間計,這回又用反間計了。異人也不簡單,派人帶了一萬今,找信陵君十年前竊符救趙,殺的大將軍晉鄙,找他的門客。透過晉鄙的門客,向魏王說了四條。第一,信陵君在外流亡十年,又回魏國當大將軍,現在是諸侯軍的總指揮。第二,天下的人,只知道信陵君,不知道魏王。第三,信陵君想借著這個有利時機,取魏王而代之。講了這三點以後,魏王的心裡已經動搖了,恰恰這個時候,異人的反間計不是用了一次,甚至這個時候,秦王派使者帶著禮物,敲鑼打鼓來到魏國,祝賀信陵君當了魏王。根本沒有的事兒,他們竟然來祝賀。這個訊息傳到魏王那裡,最後相信了。把信陵君大將軍的職務給免了。信陵君知道他哥哥又懷疑他了,從此以後,就告病假,不上朝了。這時候信陵君每天一個就是喝酒,一個就是女人不斷,四年,信陵君死了,這一年是公元前242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五年。訊息傳到秦國,當時贏政還小,相國是呂不韋,呂不韋立即派兵,還派當年五國攻秦被信陵君打敗的將領,那個人叫蒙驁,一下子佔了魏國20多座城,建了一個東郡,就是現在山東河北一帶,把六國南北一下子切開了,從此六國再也不能合縱了。信陵君死後十八年,就發生了水淹大梁,魏國滅亡的事件。所以我們說它流失的還有一個頂尖人才,就是信陵君。這個流失要加上引號,他沒有跑到外國去,我們說的流失是他留在魏國,但是不能為魏國效勞,這也叫一種流失。魏國人才這麼多,一個個全流失了,不再為魏國服務了,所以魏國的滅亡就是必然的了。當然魏國的滅亡還有軍事原因,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時間關係,不展開講了。魏國的滅亡意味著韓趙魏,三晉全部滅亡。三晉的滅亡,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一個歷史性大提速,就是他滅六國的速度加快很多。這一年是公元前225年,離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只有四年時間。那麼贏政下一個目標會是哪裡?請大家繼續關注,謝謝。
22:秦滅燕國
[畫外音]秦軍攻下趙國之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程序,可以說勢如破竹。秦軍很快北上逼近燕國,燕國的命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曾經作為人質待在秦國,並遭受過秦王贏政的冷遇,所以無論是國仇還是私恨,太子丹都想方設法要阻擋秦王贏政的進攻。最終燕國的太子丹,謀劃了千古傳誦的荊軻刺秦事件。結果荊軻一去不復返,刺殺失敗。之後秦王贏政命大軍進攻燕國,一年後燕國滅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在《六國論》裡,就認為荊軻刺秦是禍事,這一刺殺事件,加速了燕國的滅亡。然而王立群教授認為,秦王贏政之所以能夠消滅燕國,還有深層原因。那麼誰該為燕國的滅亡負責呢?燕國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滅亡呢?
趙國滅亡以後,秦國的大軍就擺在了燕國的邊境上,這時候燕國的國君才感受到亡國的大難來了。燕國是個弱國,沒有辦法向趙國一樣,敢和秦國過招。這時候,燕國又不能坐以待斃,所以燕國就使了一招荊軻刺秦王。但是刺殺一個國君,又是秦國的國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光準備工作就不是一年兩年能完成的。實際上,這件事情的準備工作早就開始了,而主持這件事的人,就是燕國的太子,太子丹。太子丹公元前232年,從秦國逃回燕國之後就基本開始了。太子丹是燕王喜的兒子,在秦國作人質。他逃回來以後不久,他在秦國的一個好朋友,樊於期因為兵敗,畏罪潛逃到燕國,太子丹就接納了樊於期。這件事情,被太子丹的老師知道了,老師就告訴太子丹,樊於期這個人你絕對不能留,因為他是秦王贏政及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