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高溫的季節,屍體很快腐爛,屍臭味怎麼掩蓋?李斯想了個辦法,找來一車臭鮑魚,裝在其他豪華車裡面,其中一輛放的是秦始皇的屍體,這樣臭屍味和臭魚味混在一起,臭味相合,魚味就蓋住了屍味,大家聞到臭味,不知道是有人死了,可見掩蓋真相,總是有辦法的。人死了車隊還不敢停,沿著既定的路線,向西再向北,一直走到秦帝國最北面的九原郡,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包頭市,完成了預定巡遊的所有路線,然後從包頭沿著馳道迅速南下,返回都城咸陽,這是李斯做到的第一點,秘不發喪,把真相掩蓋住。

李斯秘不發喪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兩句話,一個是遇刺客,逢盜賊,天下不穩。第二句是無皇后,無太子,丞相為難。這兩個原因決定了李斯只能秘不發喪。什麼叫遇刺客,逢盜賊,天下不穩,我們介紹兩件事,第一,社會不穩定,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大巡遊,走到陽武縣的博浪沙,就是今天河南省原陽縣的東關,在這個地方遇刺。這次遇刺是秦始皇作了幾十輛豪華車,外形完全一樣,秦始皇坐在其中一輛上。行刺的主謀,就是後來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第一謀士張良。張良帶了個刺客,這個刺客拿個大鐵錘,史書記載一百二十斤,合我們今天六十斤,把六十斤的大錘,當作標槍一樣,來一個大投擲,這個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不知道秦始皇坐的哪輛車,只能猜,結果砸過去,把車砸的稀巴爛,但是秦始皇沒坐在這輛車上,大家知道秦始皇為什麼搞幾十輛一樣的車了。要是隻有一個,刺客一錘就砸扁了。張良的祖父是韓國的國相,輔佐了三代國君,張良的父親又輔佐了兩代韓國國君,還是做國相,張良的祖父,父親五世相韓,你可以想象張良對韓國的故國之情是多麼深。所以秦滅韓國的時候,張良家裡死了三百多口,張良一個都不安葬,把所有家產變賣,用重金收買天下的刺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買到了一個大力士,能把六十斤的鐵錘當標槍使。張良就帶著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結果沒有砸中。秦始皇極為震怒,立即在天下舉行二十天嚴打,結果張良隱姓埋名,跟刺客兩個人都安然撤退。張良跑到江蘇,藏起來了。這個事兒其實是偶然事件,但是偶然就是必然,張良行刺秦始皇,是代表了六國被滅以後,對秦始皇的刻骨仇恨。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實行了大屠殺,大遷徙的政策。比如滅了魏國,殺了魏王假和他的兒子們,只有一個公子逃了,秦始皇還重金懸賞,要斬盡殺絕。滅燕國,殺太子丹;滅齊國,把齊王建騙出來,在松林裡餓死了。所以六國被滅以後,六國國君的公族都對秦始皇懷著刻骨仇恨,時時刻刻找機會謀害秦始皇。張良付諸行動,其他人怎麼辦,秦始皇死在公元前210年,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大起義,這些人全部都加入了起義軍,立即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國家,所以整個天下形勢並不穩定,這是李斯很大的一個顧忌。秦始皇活著,這些人還敢來行刺,萬一知道老皇帝死了,新皇帝還沒有即位,不定鬧出多大的事兒。李斯作為丞相,能不擔憂嗎?這叫遇刺客,什麼叫逢盜賊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在咸陽換了一套便服,帶了四個大內高手,夜出微服私行,在咸陽遇到了盜賊。這一夥盜賊和大內高手打起來了,情況非常危急,幸虧這四個人武功高強,把十幾個盜賊打跑了。你想想,在咸陽遇到盜賊,你說這社會穩定嗎?所以秦始皇第二次在關中實行嚴打,嚴打十天,一個盜賊也沒有抓到,所以我們說“遇刺客,逢盜賊,天下不穩”,這是李斯秘不發喪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無皇后,無太子,丞相為難。秦始皇在死前既不立皇后,也不立太子,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帝王這樣做。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太子是國之儲君,國之根本,太子一動,天下動搖,太子如果不確立,所有兒子都會想著去奪這個位置。所以太子不立,是秦始皇生前非常大的一個失誤。再一個,沒有立皇后,皇帝活著的時候,皇后可以母儀天下,皇帝一死,皇太后掌管政權,在擁立新君,穩定大局方面,可以發揮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秦始皇沒有皇后,既沒有太子,又沒有皇后,你說丞相多為難。這中間留下了太多的空白點,有許多文章可以做,這是李斯非常擔心的。這樣我們就需要破解這些謎團了。第一,為什麼不立皇后,大概有這麼四條,第一,多不勝選,第二,怨母仇女,第三,熱衷求仙,第四,條件太高,我們逐一解釋。多不勝選,選皇后少了不好選,沒挑頭,多了也不好選,看花眼了。一般人碰不到這個情況,皇帝就比較麻煩,秦始皇后宮,唐代詩人寫的詩,“後宮佳麗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