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是因為六國的利害不一,六國大體上分為兩個層次,韓、趙、魏這三個國家叫一線國家,它們靠秦國靠得比較近,靠秦國近的一線國家,它最容易受到秦國的打擊,所以它最容易在合縱和連橫之間搖擺,打得它受不了了,趕快跟秦國連橫,喘過來氣了就趕快合縱,來回搖擺,燕國、齊國、楚國,這三個國家在地緣上離秦國比較遠,這三個國家往往什麼呢?也說合縱,覺得合縱是個道理,但是它們常常是坐山觀虎鬥,反正眼下打不到我們國家來,一線捱打的是韓、趙、魏,所以這三個國家它容易坐山觀虎鬥,這是二線國家容易坐山觀虎鬥,一線國家往往是在連橫與合縱之間搖擺,所以六國很難長期保持一致,這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國連橫的干擾,秦國你想想,它的目的是想讓它秦國崛起,最後由它統一天下,蘇秦的合縱阻礙了秦國的崛起,它能甘心嗎?它一定要想辦法破壞,一定要想辦法完成它的統一大業,所以它一定要瓦解六國合縱,所以六國的合縱最終是被張儀的連橫給破壞掉了。
在秦惠文王他執政這一個時期,秦國可以說在崛起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那麼下一位繼承王位的秦王是誰呢?他還能在秦國崛起的路上做些什麼事情呢?我們下次再講,謝謝大家!
06:昭王爭霸
[畫外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秦始皇家族幾十代人的努力和貢獻,才造就了後來統一天下的局面。因此,當我們把這個功績記在秦始皇頭上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在秦始皇之前,他的先祖們所做出的工作。在秦國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秦國的壯大,六國開始謀求合縱,對付秦國。而這對於秦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免除威脅,秦惠文王重用張儀,採用連橫的辦法,打破了六國合縱的聯盟。秦惠文王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又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在其之後,秦國又出現了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就是秦昭襄王。那麼秦昭襄王的出現,對於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秦惠文王去世以後,他的太子即位,歷史上稱為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時間非常短,只有三年。他繼位的時候就很年輕,死的又太快,沒有兒子,他死了以後誰來繼位就是問題了。很多人都在為這件事情奔走,按照當時制度的規定,秦武王沒有兒子,只能由他的弟弟們繼承王位,而秦武王的弟弟很多。後宮的嬪妃,如果有兒子的都可以繼位,所以嬪妃們都在拼命活動。但是真正能決定這件事情的,只有三個人。一個秦惠文王的王后,這個時候已經是王太后了;第二個是秦武王的王后,秦武王雖然死了,但他的王后也有發言權。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兩代掌權做官,有相當的影響力,這個人就是魏冉,他有很大的決定權。所以,他這一票非常關鍵。三個人投票,魏冉和兩個王后的意見不一致。這兩個王后從來沒有干預過政治,對政事沒有決策力,沒有影響力。魏冉不同,他長期執掌國政,很有權力,所以最後魏冉就強行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贏稷。這個人就是我們後面要講到的秦始皇的曾祖父。這個時候,他是秦武王的弟弟們中間的一個,這個時候正在燕國作人質,質子。魏冉決定立他以後,就派使者到燕國去,燕國的國君也願意送個人情,就把在燕國作人質的贏稷送回來,贏稷就繼承了王位。這個人就是秦國曆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秦昭襄王。這個人從當上國君,到去世,當了56年的,在位時間非常之長。那麼一個在燕國作人質的公子,為什麼會被魏冉立為繼位的國君呢?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件事和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是秦惠文王的一個嬪妃,叫羋八子。羋是姓,八子是她在後宮的一個官職。羋八子就是秦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宣太后。魏冉和宣太后有一種關係,就是宣太后是魏冉的妹妹,魏冉是宣太后同母異父的長兄,這等於是兄妹聯手了,立其他的人對他們都沒有利,所以就立了他妹妹的兒子。昭襄王即位以後,因為魏冉擁立有功就做了相國。魏冉這個時候,他是昭襄王的舅舅,有時擁立昭襄王最有決策力的人,所以昭襄王非常感激他,宣太后也很信任他。在昭襄王這一朝中,特別是前期的36年,魏冉五次出任秦國的相國,是很有權力的一個人,而且他幫助昭襄王打擊六國,最後立功被封為穰侯,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非常有名的人物。
[畫外音]在宣太后和魏冉的運作下,遠在燕國作人質的贏稷繼位,他就是秦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秦昭襄王。從秦國後來的發展來看,秦昭襄王的繼位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秦國的優勢明顯的凸現出來。那麼這位繼位的昭襄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