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要說趙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詔書不發也未必,因為發與不發,他並不能完全做得了主,畢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誰也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且,秦始皇又最討厭別人談論他的生死問題,誰敢碰這個釘子啊!不準討論,不作準備,一旦發生意外就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嗚呼之時,趙高豈敢隨意扣押詔書。趙高最有可能的心態是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轉,肯定會關心詔書發出去沒有。趙高沒有得到明確發出的命令,因此未將詔書發出,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轉不願再談喪葬之事的心理。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秦始皇過問此事,二是顧不上過問此事。如果秦始皇詢問,趙高會立即發出詔書,他不可能欺騙皇上,違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顧不上問,他也就可以不發。而只要詔書不發,就有文章可做。所以,我估計在秦始皇沒有病故之前,趙高不敢把詔書有意扣留,也不可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為秦始皇萬一病好了,或者病輕了呢?秦始皇過問起這件事來,趙高負得了這個責任嗎?“不可能”是因為李斯是丞相,權力極大,李斯如果沒有和趙高聯手,趙高怎麼敢抗旨呢?但是,無論如何秦始皇傳位扶蘇的詔書最終沒有發出,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事實。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沒有將召扶蘇回咸陽主持喪葬的詔書及時發出,這為大秦帝國第一次最高權力交接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因為知情者範圍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時沒有明確定下太子人選,僅在他病危之時才寫了一道詔書讓長子扶蘇回京主持喪葬。扶蘇主持完喪葬自然將繼承帝位,秦始皇雖然沒有明確寫出這一點,但是,每位大臣和每位公子都不會誤解秦始皇的這一意圖。秦始皇的意圖已經非常明確了,他有那麼多兒子,獨獨選長子回京主持喪葬,為什麼呢?當然是想讓扶蘇繼位。可是,這封詔書是由秦始皇口授趙高書寫,又沒有發出,還留在趙高手裡,百官之中唯有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唯有胡亥一人知道,身邊人唯有趙高知道,地點又是在巡遊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們(如右丞相馮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諸公子不知道,秦始皇身邊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長城軍團的主帥蒙恬不知道,這個知情者範圍太小了,所以扶蘇、蒙恬、蒙毅等重要人物都無法參與,命運就掌握在胡亥、趙高、李斯三人手中。秦始皇的玉璽在趙高手上,只要知道內情的趙高、李斯、胡亥三人聯手,就可以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就能夠改變秦始皇的生前願望,實施大秦帝國最高權力的移交。儘管趙高手下個別宦官已知道秦始皇之死,但是他們未必知道詔書內容,即使知道詔書內容也絕對不敢洩露半個字。所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而發現這個漏洞的人一定是一個政治上很敏感的人,這個人是誰呢?
'畫外音' 兩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能弄清秦始皇詔書“未授使者”的真實原因了,只能怪秦始皇沒有漢武帝那樣的韜略。秦始皇太自信了,自信自己的權威在死後還能光茫萬丈,自信虎老餘威在,然而就在他一直高傲地仰視天空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在他腳下挖坑了,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是如何挖坑的呢?
趙高是首先發現這個問題的人。然而趙高是誰呢?他怎麼能夠代擬詔書,存放詔書,並在秦始皇身邊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事的機要職務呢?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為趙高列傳,是司馬遷鄙視這個人物,還是趙高不足以入列傳?不得而知。但是從《秦始皇本紀》的《蒙恬列傳》和《李斯列傳》的記載中,卻散見著趙高的生平行事,趙高卑汙的一生還是比較清晰的。《蒙恬列傳》中說:“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世世卑賤。”趙高是趙國王室的遠親,究竟是什麼樣的遠親?因為什麼原因,什麼時候來的秦國?史書沒有記載,已經無法準確得知。有人說他的祖上是作為人質來秦國,後來留在了秦國,但是,這僅僅是猜測而已。趙高的母親是犯人,受過刑,地位低下。刑滿獲釋之後便留在“隱官”幹活(《史記·蒙恬列傳》的原文是“隱宮”,但先秦史研究名家馬非百認為“隱宮”是“隱官”之誤)。趙高兄弟數人都出生在“隱官”。“隱官”就是一個安置刑滿釋放人員的作坊。趙高出生在這樣一個地方,社會地位當然極低。但是趙高有一大優勢,有兩手絕活,一大優勢是“強力”,即身強力壯,做事勤勤懇懇。兩手絕活,一是精通法令,二是擅長書法。我們在《統一制度》一集中講過,秦始皇用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之時,頒佈了三種標準字書,其中一部就是趙高寫的《爰歷篇》,可見趙高有一筆好字,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