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了個記錄,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趙王鼓瑟,為秦王助興。這個紀錄一旦記下來,就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兒。演奏器樂的樂工,我們現在叫音樂家,古代叫樂工,地位是很低的。藺相如一看,這個虧不能吃,就上前去,說聽說秦王非常善於打擊樂,敲那個瓦盆,你現在能不能敲一下瓦盆,也來助助興。昭襄王當然知道這個事不能幹,堅決不答應。藺相如就捧著瓦盤向前走了幾步,再請,秦王還是不答應。藺相如就火了,說五步之內,我能取你的性命,這下子一說出口以後,昭襄王身邊的侍從就想圍過來,藺相如圓睜二目,大吼一聲嚇退侍從。昭襄王無奈,勉強拿著瓦盆敲了幾下,藺相如馬上叫來趙國的史官,中國古代有很嚴格的史官制度,這個史官負責記錄國君每一天的活動,就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相會,趙王讓秦王擊缶,秦王就敲了一下。做了這個紀錄以後,等於兩國扯平了。然後秦國的大臣不服氣,說讓趙國拿出十五座城池獻給秦王祝壽,藺相如就說請秦王拿出秦國的國都咸陽給趙王祝壽,兩家就這樣對上了。到了最後,誰也沒佔便宜,又一次扯平。

很多人讀《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時候,都有一個認識,就覺得藺相如大智大勇,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對藺相如個人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要補充這麼幾點,第一,澠池之會,完璧歸趙發生的這個時間中間,趙國和秦國幾乎是實力相當的國家。趙惠文王是緊跟著趙武靈王之後,趙武靈王時期,趙國的國力非常強盛。趙武靈王自己就想從北面滅秦,戰國所有國君中唯一的一個想要滅秦的。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的實力並沒有損失,秦趙兩國實力相當,如果說誰要強的話,秦只比趙強一點點,大體相當。再一點,澠池之會的前一年,公元前280年,秦國分兵兩路攻打楚國,很順利,發生澠池之會的時候,秦軍的主力正在楚國作戰。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這次會盟,是秦昭襄王邀請的,秦昭襄王最怕趙國,趁著秦國軍隊在楚國作戰的時候,趙國突然進攻秦國,那麼秦國就要陷於兩面作戰的,非常不利。所以澠池之會實際上是秦昭襄王想安撫趙惠文王的一次相會,在這個意義上,秦昭襄王絕對不會因為口水,因為意氣和趙國鬧翻。一旦激怒了趙國,趙國出兵攻打秦國,楚國和趙國等於聯合起來,從南北兩個方向和秦國作戰,秦國的局面就危險了。所以應當看到,澠池之會,藺相如表現的確實好,這叫外交,而外交鬥爭的勝利,是依靠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我們歷來說,弱國無外交,就是因為弱國沒有力量。現在趙國很強大,所以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上那麼理直氣壯,秦昭襄王不敢動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趙國此時很強。這是我們一般單獨讀《廉頗藺相如列傳》看不到的一面。如果你統觀整個《史記》,就會知道,這個時候,其實是秦昭襄王不敢惹趙惠文王,即使這種情況下,趙惠文王還是有點兒膽怯,不敢去。所以我這裡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較,趙惠文王和他的父親趙武靈王,差別很大。趙武靈王非常有膽量,上一集講了兩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第一,敢把一個十歲的兒子一步提拔到國君的位置,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敢這樣做,很有魄力。第二,趙武靈王曾經化裝成趙國的使者,直接到秦國出使,在秦國的宮廷中間面見秦昭襄王。當然這個未必可取,一代國君冒充使者進入秦廷,非常危險。我們講到這裡可以看出來趙武靈王是個很有冒險精神的人。而趙惠文王依仗著父親留下來的產業,趙國這麼強大,去和秦王做一個相會,這次會盟又是秦國害怕趙國進攻他,還嚇得不得了。父子二人比較起來,一個如此勇敢,一個如此膽怯,兩個人性格差別就這麼大。

[畫外音]趙惠文王雖然個性有些懦弱,但是能夠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重用廉頗,藺相如。再加上趙武靈王留下的趙國基礎實力雄厚,才使趙國在兩次秦趙之間的外交爭鬥中保持了尊嚴。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幾年之後,性格懦弱的趙惠文王竟然向秦國發起了挑戰,結果引來了秦趙之間兵戎相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秦趙之間的軍事鬥爭最終結果如何呢?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趙國派了一個公子到秦國作人質,兩國之間交換人質很正常,秦國也把贏政的父親異人派到趙國作人質嘛。人質去了以後,趙惠文王就提出一個要求,說趙國佔了一部分秦國的土地,秦國也佔了趙國一部分土地,能不能交換一下,主要是就近便於管理。秦昭襄王倒是很痛快,答應了。秦昭襄王先把應當還給趙國的土地給了趙惠文王,沒想到趙惠文王把應當給秦國的土地不給了。理由有兩條,第一,你還給我的土地太遠,我難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