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的立意最高,因為它宣揚的是這片熱土曾經有過的榮光,曾經發生的傳奇,曾經有過的堅貞,而絕不只僅僅是什麼一路打怪的爽文。
吳承恩提筆落墨時沒有忘掉文人根本——家國之夢,經世濟民之心。
他耐心整理西遊故事,把書中的時代背景放在唐朝,也是很有時代特色。
西遊故事當時流傳面挺廣,而明代文人在文學創作上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而明朝離著唐朝,也是五百年了。
明朝是一個特別的朝代,因為之前是元朝,那其實是完全被異族佔領,差點亡國滅種的至暗百年。
以至於建國之後,明朝還有天子守國門的硬骨傳統。
可偏偏它錯過了一個重大的發展機會。
在明人眼中,唐朝是個傳奇一般的朝代,士子配劍作詩,個個都是文俠,上馬追殺胡寇,下馬飲酒作詩。
千金散盡不缺豪情,縱筆飛揚意氣縱橫,那些詩人無不理想遠大,更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天真的好奇心。
更重要的,他們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後盾,他們自信,他們鬥志昂揚。這些,都是後代文人所向往的。
在林雙看來,中無處都流淌著對唐王朝的崇敬與仰慕之心。
比如老唐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和祖國作一番比較。
作為取經隊伍裡唯一一個真正的大唐人,唐僧是這個隊伍的隊長和指導員。
一句“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從一開始說到了最後。
難不成齊天大聖、天蓬元帥、捲簾大將,都在為李世民服務嗎?
李世民被個死老龍嚇得睡不著覺,而涇河龍王在這幾位眼前又算得了什麼?
取經的直接原因,只不過是唐太宗想要超脫亡魂罷了。
所以,那其實就是作者的意思,不管現在人怎麼懷疑作者是不是吳承恩,總歸是明朝的一個小文人吧!
在小說中,唐僧取經走了十萬八千里路,經過了十四個寒暑,他一路上經過了那麼多國家,有多少國王願意和他共治國家,唐僧停止取經的腳步了嗎,他的為國之心何曾放下?
很多人可能會把“唐僧取經”理解為向佛之心堅定,卻忽視了吳承恩筆下唐僧取經的目的——為唐取經。
第八十一回裡,唐僧等一行人某一夜住在在鎮海禪林寺,天亮時,唐僧感到頭懸眼脹,渾身皮骨皆疼。
病了三天,唐僧感到自己快要熬不過去了,喊孫悟空扶他起來,要取出紙、筆、墨,寺裡借個硯臺來寫一封書信,和關文封在一處,請孫悟空替他送給長安的唐太宗。
他要寫的內容是:
臣僧稽首三頓首,萬歲山呼拜聖君;文武兩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聞: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難,何期半路有災迍。僧病沉痾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有經無命空勞碌,啟奏當今別遣人。
這封信字字是淚,筆筆含情,其實就是遺書。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