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創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1。 並非規律的“奧運魔咒”
奧運會一般分為申辦期、籌備期、比賽期。舉世睹目的奧運會申辦成功以後,申辦國將迎來投資聚集的籌備期,而到了比賽期,投資的激情基本釋放完畢,舉辦國經濟可能開始步入低迷。如果整個流程控制得比較好,比賽期後的經濟低迷是可以減弱的。但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是複雜的,我們很難透過準確數字來說明它對舉辦國經濟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7年的奧運會籌備期,一方面給舉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巨大發展,另一方面由於聚集效應,舉辦國的形象不斷透過媒體向世界傳播,提高了國際知名度。有資料表明,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澳大利亞旅遊的品牌(Australia Brand)效益超前10年,極大地提升了世界各國對澳大利亞旅遊的熱情和期望值,對澳大利亞入境旅遊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此,“奧運魔咒”絕非規律。
雖然悉尼奧運會後的1~2年“地產泡沫”表現非常明顯,但隨著澳大利亞政府的思路調整、奧運場館的有效利用和奧運村地區的環保建設,悉尼奧運中心區住宅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已從幾千人的小區發展成為6萬戶居民的小城鎮。目前奧運村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發展良好,已成為悉尼最適合居住的地區之一。這也說明,主辦國完全可以利用全世界的聚焦,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風采,更好的尋覓合作的機會。
從總體上看,奧運會給舉辦國經濟影響是正面的。根據歷史資料顯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帶來了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創下奧運會收益紀錄之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帶來了51億美元的總效益;2000年悉尼奧運會帶來了63億美元的收益;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給希臘經濟帶來了強勁的增長動力,早在2001年開始,希臘的GDP增長大大高於其他的歐元國。
對於舉辦國的企業形象、國家形象來說,奧運會無疑為它們創造了良機。僅以韓國漢城奧運會為例,在奧運開幕的前幾年,“韓國製造”的彩電、錄影機、電腦、微波爐和鋼鐵等商品已經進入美國市場,韓國開始被西方輿論貼上“第二個日本”或“第二個西德”的標籤。韓國製造的成功雖然有低油價以及美日貿易摩擦提供的空檔,但更重要是韓國企業提高自身的質量和競爭力,並藉助奧運進行了大量宣傳。韓國人明白,僅靠低匯率和廉價的勞動力是不能持久的,以三星和現代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在消費電子等領域挺進高階,並開始進軍汽車、半導體和生命科技等戰略性行業。其中,三星不惜代價的投入科研就是典型。1988年,三星用於研發的投入就達到億美元。
對中國來說,奧運能給經濟帶來多大的好處,關鍵要看中國的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程度、增長方式轉變的力度和自主創新的能力,當然還要看民族企業能否搭上奧運這輛快車,創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經過學者們研究,“奧運魔咒”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洛杉磯奧運會以盈利2億多美元向人們傳達了這個資訊。當前奧運會不再僅僅是體育盛會,更重要的是為舉辦國提供了“體育搭臺,經濟唱戲,全面提升”的契機。
雖然人們牢牢記著巴塞羅納奧運會後西班牙的窘境,但巴塞羅那奧運會給西班牙經濟、社會的正面影響將持久地發揮作用。
巴塞羅納大學經濟學教授弗蘭·布魯納(Ferran Brunet)在奧運會結束後算了一筆帳。根據奧運會結束一年之後的清算,組委會總收入為億比塞塔(西班牙貨幣單位),支出億比塞塔,其中億比塞塔由贊助商提供,結餘億比塞塔。難以衡量價值的收益則包括,奧運會將巴塞羅那改造為一座更適宜休閒旅遊的城市,並留下了一流水平的體育設施,同時,擴大了巴塞羅那的國際知名度,令該市成為投資熱點,經濟結構的變化則提供了2萬個新的工作職位。
二、 魔咒真的是擺脫不掉嗎(2)
我認為,從總體上來說,巴塞羅那奧運會對西班牙的影響是正面的,至於奧運後的低谷,只不過是其前期投資過熱或者賽後場館利用不當造成的暫時性的低谷。
但人們每當在警告奧運會舉辦國要注意“後奧運低谷效應”時,還是常常拿巴塞羅那效應說事,過分誇大的後奧運時代的經濟低谷效應,給奧運會留下誤解性的資訊大於正面的資訊。
2。 “奧運魔咒”產生的根源
“奧運魔咒”產生的根源,在上述篇章中我已經多有論述。我們先舉幾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