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章 愛徒受罰

夏靈兒自去戒律堂領罰,執掌刑罰的方清明(姓方,名原,字清明)長老很少見她來這裡,覺得很是奇怪,掌門對誰都不留情面,唯獨對這個徒兒疼愛有加,事事維護,很少懲罰她,今天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居然罰這麼重?

“怎麼搞的?好好的又受罰了?你怎麼惹師尊不高興了?”林子方聽說夏靈兒受罰,急急忙忙跑來戒律堂,劈頭蓋臉就問道。

“大師兄還是不要問了,趕緊幫我抄吧,三百遍,我的手都要抄斷了。”夏靈兒可憐的說道。

“讓我說你什麼好啊?”林子方無可奈何,只得幫她抄寫。他最是疼愛這個小師妹,見不得她受一點兒委屈,兄妹二人不再說話,只管埋頭抄寫。

門規第一條:戒妄生殺念,萬物有靈,如有過錯,應究其緣由,以渡之為重,懲戒次之,殺之乃是末路。

門規第二條:戒妄生貪念,貪乃萬惡之源,放任之,則遺患無窮,應規勸之,方可減少禍端。

門規第三條:戒妄生邪念,邪念乃罪惡之母,聽之任之,終至惡浪滔天,應善誘之,次鎮之,毀之最末。

門規第四條:不可恣意生事,恐生禍端。

門規第五條:

門規第十條:不可謊話連篇,

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滅,咫尺天涯。諸弟子當謹記在心。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夏靈兒寫完,停下筆來,託著腮幫子,細細品味: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夏靈兒心道:這老子講的道法確實有道理,難怪會被世人奉為真理,人人學習,代代傳頌。有醜才會有美,若無比較,哪兒來的美與醜之分?有惡才會有善,有短方能有長,有下才會有高,音與聲,前與後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強以施為,居功自傲,無形的教化眾生。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寫完第三章,夏靈兒又開始神思起來,這裡的意思很明顯,老子推崇無為而治的思想: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這些話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有才德之人若不被推崇,豈不是很多君子、才子會被芸芸眾生所埋沒?不珍愛寶物,那寶物豈不是會蒙塵?老百姓只需要強筋健骨,填飽肚子,而不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增長知識與才幹,那遇到危險、天災人禍,豈不是隻有坐以待斃的份兒?一個人若是沒有了慾望,便沒有了上進之心,如同草木,男人如何讓自己的家人過上好日子?女人如何教育子女,尋得良胥?想到良胥二字,九鳳不禁臉忽然紅了。這無為而治的道法放在尋常百姓身上尚且行不通,更何況在王公大臣、帝王將相那裡?就比如若是當朝皇帝是個傻子,或者變態狂、暴君,不顧老百姓死活,只知道自己享樂,老百姓若是不奮起反抗,那豈不是會生活在水生火熱中?老百姓沒有了慾望,那朝代更迭豈不是不會發生?君王沒有了慾望,不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讓自己的臣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那要他何用?

不通,不通,統統行不通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