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38年父母親初相遇的那個下午,正在陝西省“戰時行政人員訓練所”受訓的漢中女教師,我的母親,站在聆聽抗戰宣講的人群中間。一個身材不高的四川人,我的父親,正操著一口川音演講,他專注的表情、幽默的言語和火熱的激情深深地吸引了母親。一種奇妙的感情在她的頭腦裡升騰,直到宣講結束,她的眼神再也沒離開過他。

說來也巧,母親在體專的一個“閨密”正好是四川省“青年團”任覺五的夫人。透過任氏夫妻介紹,母親終於和父親見面了,兩個年齡相差l0 歲的年輕人就這樣戀愛了。

我的出生

1939年,父親和母親相戀一年後結婚。母親跟隨父親回到四川,小兩口單住一年後,搬去跟我嚴厲的祖母和父親的兩個孩子一起生活。

那時候,我的母親只有20 歲,父親的兩個孩子,一個6 歲,是我的大姐李開芸,一個4 歲,是我的大哥李開寧,他們剛開始很排斥這個“後媽”,甚至拿東西扔她,但這個“後媽”對他們視若己出,他們後來也漸漸地愛上了母親,一生都把她當親生母親看待。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母親身心俱疲,拉扯他們十分不易。

父親在大陸期間,和母親生了二姐、三姐和四姐三個孩子,5 個孩子讓這個家庭變得鬧哄哄的。

這一大家子人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竟是一場離散。

1949年初,解放戰爭即將結束,國民黨政府已

經風雨飄搖。從四川往臺灣撤退時,父親沒有帶走母親,也沒有帶走一個至親骨肉。母親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儘管她深知沒有男人支撐的世界,很可能像河流上的孤舟一樣絕望,像風雨中的殘葉一樣飄搖,更何況,這種骨肉分離的生活,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