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嶺山脈,高聳入雲,氣吞萬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嶇。即使在溫暖晴好的天氣攀越也常常使人望而卻步,更不用說在隆冬季節。而現在的秦嶺,大雪封山,寒風刺骨,紅軍戰士一個個身著單衣,腳穿草鞋,食不果腹。
不管困難有多大,嚇不倒英勇的戰士;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遠,擋不住紅軍健兒的雄勁步伐。王樹聲和戰友們豪情盈懷,迎難而上。
他帶領戰士們頂風冒雨,行進在莽莽蒼蒼的崇山峻嶺之間。山上路少,坡陡路滑,荊棘叢生,往往是前面的人用刀邊走邊砍闢出一條道來。有的地方懸崖峭壁,戰士們就將綁帶解下來連線起來,把人一個個吊下去,繼續前進。
白天,戰士們完全靠不停的運動來活動筋骨,抵禦嚴寒;夜晚宿營時,對戰士們簡直就是生死考驗。由於天氣特別冷,氣溫零下幾十度,有的戰士宿營時一覺睡過去,第二天早晨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在風雪交加的夜裡,戰士們只好在懸崖底下你挨著我、我挨著你,互相用體溫暖著對方。實在凍得不行,就隔一會兒起來跑一陣。用這種方法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在這種情況下,王樹聲作為一師之長甚至“享受”不到一般戰士的“待遇”,他要不停地關照戰士,一會兒拍拍這個的肩膀,叫他不要睡著,一會兒又提醒那個營、連長不要忘記讓大家起來跑跑。
有一次,路過一座山時,發現山上有幾間小屋。師部後勤人員考慮到首長們工作辛苦,便把房子分配給了師部。但當王樹聲發現有幾個病號仍在外面露宿時,便主動把房子讓了出來,自己和通訊班的幾個小鬼擠到了一起……
部隊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中行軍,吃飯成了大問題。王樹聲和戰士們一起挖野菜、找野果,聊以充飢。
在嚴寒和飢餓的雙重摺磨下,紅軍隊伍中的傷病員愈來愈多。許多戰士跋山涉水,腿和腳的裂口都已潰爛化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有的需要坐上擔架才能和部隊一道前進。而能抬擔架的人卻越來越少。
王樹聲的馬早讓傷病員騎著了。他自己則和其他幹部、戰士一樣,參加了抬擔架的隊伍。儘管一路上的指揮、組織工作異常繁忙,但一有空,他就搶著為傷病員抬擔架。
就這樣,經過七天艱苦卓絕的行軍,紅軍指戰員相扶相攜、患難與共,接連翻過九座海拔二千米以上、最高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的大山,於12月9 日,抵達秦嶺南麓的小河口鎮。
小河口鎮。
這是紅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經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後駐紮的第一個集鎮,它位於秦嶺南麓,是從秦嶺進入漢中的咽喉。
當戰士們從雪花飛舞、人跡罕至的幾千米高山上盤旋而下,一下子見到平原時,都高興得歡呼雀躍。有的情不自禁,竟淌下了熱淚。
他們追逐著、戲鬧著,樂呵呵地笑個不停,那種熱烈勁彷彿是生平第一次見到平原。有的歡快地跑到清澈的河水邊,一邊清洗頭臉,一邊唱著鄂豫皖根據地的民歌;有的疲憊地躺在大地上,享受這片刻的寧靜、悠閒。
鎮上的居民熱情地歡迎紅軍住進他們的家裡,像招待親人一樣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
部隊供給部的戰士一下山就忙著採購糧食和衣服、布匹。
王樹聲和戰士們稍微歇息一下後就開起了黨小組會。黨、團小組會在過秦嶺時幾乎每天都開一次,在會上大家暢所欲言,既互相鼓勵,又相互提出要求。
在這次小組會上,有的戰士給王樹聲提意見,說他有時遇事不夠冷靜,容易犯急躁毛病;主觀願望非常好,但方式不當,動不動喜歡訓人。
王樹聲聽了戰士的發言,非常高興,連聲表揚這位戰士,說:“提得對!
提得好!謝謝你,你這是對我王樹聲的最大幫助喲!“
他一邊說,一邊把剛才戰士的話記到自己的小筆記本上。
就是在這樣的小組會上,王樹聲和其他戰友互勉互勵,共同提高。師長和戰士的距離縮小了,彼此的心貼得更近了。
紅軍在小河口稍作休息後,繼續開拔,於12月11日,進抵漢中平原的城固地區。
這時,漢中的地下黨組織派人來接頭,還派來了嚮導引路。當地人民對紅軍十分親切,群眾分站在道路兩旁,列隊對紅軍表示歡迎。因這個地方迴旋餘地不大,糧食也不充裕,不可能在此建立根據地,部隊遂決定南渡漢水,赴大巴山北麓的西鄉、鎮巴一帶尋找立足點。
漢水是長江的最大支流,源出於陝西米侖山西端,下游在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