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做最終的調解和裁定。為應牛市的需要,鎮上除了長年修建幾十座牛棚而外,所有的茶、酒、飯、旅店鋪,和所有的空餘民宅都要用來接待來客。因為趕來交易的牛太多,兩鎮周圍的村子也成為牛群歇腳的地方。所有的牛棚裡要事先準備足夠的鮮嫩青草和飲用的淨水。鎮邊的河灣、池塘都留給牛們來輪流滾澡。每逢春秋牛市開市的前一天,由推舉出來的客長率領牛行戶們,專程到銀城牛王廟焚香跪拜,誦唸禱文,祈領香火迎接回鎮,供奉到牛王牌位前,請道士專門照看香火,開市期間晝夜不得間斷。開市,收市都要由客長在牛王牌位前焚香後鳴鑼宣佈。為避免牛群踏傷人,事先要由更夫傳鑼四方:婦女、兒童一律不得上街。在這春秋兩季的大市上,每次集市結束時,要由所有的牛行戶、客長,和所有來買牛的鹽場掌櫃們一同推選出一頭牛王。這當選的牛王要披紅掛綵迎回牛王廟,接受所有牛行戶和井灶鹽商們的跪拜。本季當選的牛王在下一季牛王選出之前不可使役,不可傷害,不可轉賣,更不能宰殺,只能精心餵養。誰家的牛能夠當選牛王,都被銀城人視為光耀門庭的幸事。 等到開市的這一天,整個鎮子滿眼看去,熙來攘往的都是牛群。所有和牛群相遇的人,都只能緊貼牆壁站在街邊,恭等牛群莊嚴地走過。牛角和牛背的河流在街道上舒緩地流淌,堅硬的牛蹄從容地踏遍了人的居所,新鮮的牛糞覆蓋了所有的街道和空地。天南地北原本素不相識的牛們會聚在一起,耳鼻相觸,擦肩摩腿,忽然間觸發了無比的骨肉親情。成千上萬頭牛從古老的記憶中甦醒過來,幽深的柔情照亮了它們又大又黑的眼睛,哞哞的呼喚聲匯合一片,數里之外清晰可聞。 在銀城的牛市上,買賣雙方並不直接對面談價錢,要經由牛行戶從中說和。牛行戶除了精通買賣雙方的要求而外,更要精通判斷、辨別牛的經驗,用行話說就是要懂得牛經。一眼就能判定牛的年齡、壯弱,毛色膘情好不好,口眼腿腳靈動不靈動。一般來說,小牛長到三四年後才能長滿八瓣奶牙,這叫做原口。此後,每年更換一對,逐年改稱做對牙,四牙,六牙,邊口牙。換完八對,滿口的牙根都要變成黑色。再往後,每年又逐次變白一對,滿口全白就叫白口牛。四牙為壯年,白口為老年。白口之後的牛至多還能役使三四年。另外,從牛角上也可以看出年齡。小牛的角,角根粗壯。老牛的角,角根細收。小牛的角外表比較光滑整齊。老牛的角表面粗糙,有突出的角箍,角箍每年長出一圈,白口之後才會停止。皮毛潤澤、骨肉豐滿的叫做“氣水”好。耳眼靈動、身架勻稱的叫做“生法”好。尾根兩邊的斜插骨勻稱寬大的叫做“秋板子”好。前胸肌肉要突起如雞心。後腿要像一隻倒掛的琵琶,腿肉要有明顯的“勁包”。蹄子要大、蹄殼要厚。除年輕、高大、腿腳粗壯、骨肉豐滿而外,還要看它的行動,凡是力氣大拉勁足的牛,走起路來後蹄印都要蓋過前蹄印。有了這一番挑剔的選擇比較之後,才可以初步確定了牛的好壞和等級。牛行戶要在買賣雙方不見面的情況下袖裡乾坤,向雙方掐指報數。諸如大指為六,小指為七,中指為一,曲指為半,等等等等。在一番加減進退討價還價之後,由牛行戶用紅土塊在牛背上寫出價碼,一手拉起賣方牽牛鼻繩的手,朝買方作揖,口中高喊“恭喜你掌櫃推萬萬年!”如果賣方鬆手,買方接過鼻繩,買賣就算成交。由牛行戶在號棚開出號票。成交之後買方並不當時付錢,要領回三天仔細餵養,觀察牛的胃口如何,有無病症,一切滿意才付錢給牛行戶,如果發現病症再交由牛行戶退給賣方。每買賣成交一頭牛,要交牛王廟一兩銀子的功德錢,一半用來做廟宇的修繕維護,另一半交做惠濟公局的賑濟本金。牛行戶可從中抽取佣金白銀二兩。凡在牛市上做牛行戶的,一要有豐厚的家產可做抵押,二要有可靠的店保做信譽擔保,以此來確保賣牛人的利益。牛販子們花了本錢,翻山越嶺跋涉數百里把牛群帶到銀城,當然要選最可靠的中間人。在常年的交易中,也成就了人們之間最牢固的相互信任。任何一次違約和欺詐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壞了行市”的人,從此很難再回到交易中來。牛行戶們並不親自做跑腿、攔牛、收款的雜事。這樣的事情都交給“跑二排”的人去做。“跑二排”的人沒有佣金,只掙茶飯錢。牛市上最大的交易自然還是由銀城八大鹽場來做的。九思堂李家,慎怡堂王家,陶淑堂趙家,敦睦堂劉家,都是最大的買主。各家都要派最得力的掌櫃到牛市上來。在比較、算計、等待、較量之後,常常要把成百頭好牛買回到自己門下。每到這種時候,歡天喜地的牛二排和牛販子們,會牽著牛鼻繩排出一、二里長的隊伍,在各家的號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