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親:兀�忝鞘�改甑淖非籩沼詰玫攪斯�業某腥稀! ∥惱率槍��吹模�渲小鞍�5%的希望變成100%的現實”一句,被好多人認為是柳傳志的管理哲學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與其說這是管理,倒不如說這是信念。漢卡獲得一等獎的所謂“反反覆覆曲曲折折的道路”,正說明成大事者絕不可以輕言放棄。 原來柳傳志和倪光南對中國科學院在1988年為“漢卡”申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事始終寄予厚望,因為這既是了不起的技術成果,也是市場營銷的需要。可是由50位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顯然並不像柳傳志和倪光南那樣對漢卡一往情深,在一次秘密的投票之後,委員會只同意給予漢卡“二等獎”的榮譽。得到訊息的那一天,柳傳誌異常憤怒,他認為評審委員完全不瞭解漢卡的價值,才會造成如此不公平的結果。 “你去。拿下這件事。”他點著郭為說。 他表示除非“委員會”改變成命,否則他將拒絕接受這個“二等獎”。人人都認為他是在虛張聲勢,只有郭為認真對待。郭為和李嵐隨即出馬,後者擁有北京大學生物系的文憑,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卻對公關這行充滿激情,也和郭為一樣自信樂觀。不過,兩人很快就意識到,柳傳志是在命令他們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評審的結果已經在報紙上公佈,猶如覆水難收。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的那個張主任根本就不見他們,只派了手下工作人員傳來一句話:“我們還沒幹過把二等獎改成一等獎的事呢,倒是有過把二等獎改成三等獎的事。” 不過,郭、李二人還是在“獎勵辦”發現了對他們有利的東西。儘管委員會沒有改變成命的先例,但從評審制度上說,卻並非沒有可能。有個姓胡的處長告訴他們:“你們想改這個獎,除非能夠啟動‘複議程式’。”這一程式要求至少有“委員會”裡的10位專家聯合署名提出申請,並且詳細申明初審不當的理由。 年輕人開始了遊說專家的漫長曆程。郭、李二人都是初進公司,又全都是電腦科學的外行,對於漢卡的種種奧妙根本說不清楚,不過他們擁有足夠的激情和信念,又有柳傳志調動整個公司的力量做後盾,還懂得如何利用媒體。在1988年的最後幾個月裡,報紙上不分緣由地登滿了關於聯想式漢卡的報道,都說這東西如何神奇,如何成為一座橋樑把中國人引進計算機的殿堂。《望》雜誌說它“已經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北京日報》說它“已經行銷到世界10個國家和地區”。《科技開發動態》一會兒用專業術語說,“這是國內外漢字功能最強的系統之一”,一會兒又用詩人的語言說:“她就像躁動於母腹的一個嬰兒,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其實這些都是郭為和李嵐在後面推動的,想讓那些投“反對票”的評審委員讀了以後感到後悔。這兩人也是從那時學習駕馭記者,結果發現最好的方法原來不是召開新聞釋出會,而是把記者分別請來,在賓館開個房間,一通亂吹之後,再住上兩晚,這樣寫出的文章既深刻又紮實,而且沒人能看出是別人授意。兩人當日得到這個經驗都很得意,說明他們還是太年輕,其實那些有經驗的大企業已經開始這樣來使用記者了。 現在還需要在50位評審委員中選出10位來為聯想“鳴冤叫屈”。委員們都是我們國家各個領域裡一流的專家,不會像記者那樣被別人牽著走,惟一的辦法就是一個一個登門求見。第一個是中國科學院的副院長孫鴻烈,此人本來就在為聯想鳴不平,自然一說就通。然後兩人拿了孫鴻烈的簽名去找別人。一見面就送上事先準備的全套材料,言辭懇切地陳述理由,再遞上早已寫好的申請書,等著人家簽名。在李嵐的記憶中,1988年她似乎沒幹別的,就是這件事。她見了人就說自己是“聯想的代表”,感受了熱情也感受了冷漠,見識了開門見山也見識了拐彎抹角。農業部那位副部長和航天部那位局長的嚴辭拒絕令她難堪,但她鍥而不捨地按圖索驥,終於獲得10個人的簽名,有國務院的部長也有大學教授,全都不是等閒之輩。 現在已有足夠的力量啟動複議程式,然而這只不過是邁出第一步。公關部再接再厲,邀請擁有投票資格的50個委員到公司來參觀。現在李嵐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真希望您到我們公司去看一下,真希望您到我們公司去看一下。” 公司搭建了臨時展廳,擺上幾臺計算機。當時還沒有自己的聯想微機,所以不是IBM就是AST,裡面全都插著聯想式漢卡。委員們陸續到來,持續兩個月。有時候是一群人,有時候是一個人,無論多寡都能感受到細緻周到的接待。柳傳志和倪光南全都出馬,對無論專業還是非專業的問題都一一耐心解釋,因為這不僅是個技術展示的過程,而且也滲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