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竟然根本不上奏聞。魏忠賢記憶力過人,外省奏疏多數十乃至百起,但一經講解,就能牢記於心,一會兒進宮面陳時一樣也不漏落。
君臣都不識字,這樣一天天地混過去,魏忠賢的權力一天大似一天,朝廷大政都由他一個人包攬。至如廷臣奏本,舊制於所關緊要,必由御筆親批;若例行文書,由司禮監代擬批詞,亦必書遵閣票字樣,或奉旨更改,用硃筆批,號為批紅。如今熹宗只知好玩淫樂,哪管什麼舊例祖制,一概地委任於魏閹,因此魏閹得上下其手,報怨雪恨,無所不為。
聳人聽聞的客、魏假傳聖旨,難道熹宗真的就是耳無聞目不見嗎?這都是因為熹宗頗有小慧,喜弄機巧,刀鋸斧鑿,丹青髹漆等件必定親自動手,而把國家要政,反置諸腦後,無暇考詢;所以對客、魏的假傳聖旨,熹宗是耳也有所聞,目也有所見,但他哪往心裡去了,他的心裡就是那一堆的精巧的木工活。這位不喜歡讀書的熹宗皇帝對於他所愛好的木工製作,到了差不多每天都在庭院中做小宮殿。
熹宗朱由校的最傑出作品是曾做成了一座乾清宮模型和蹴圓堂模型五間,小巧玲瓏,十分精緻,其治世理政之外的藝術水平不在李後主和宋徽宗之下。他的仿乾清宮模型,高不過三四尺,曲折微妙,幾奪天工。
魏忠賢常常故意在這位小皇帝專心致志地引繩削墨做木工活的時候,故意向他奏陳朝事,於是熹宗自然不耐煩,於是就隨口對他說道:“朕知道了,你去照章辦理就是了。”
魏忠賢立刻就得了這樣的依據,於是濫行賞賜,大施刑罰,造成了明代空前未有的宦官專政。凡正直的大臣都漸漸地被他一個一個以東林黨之罪名慘殺除掉,造成明代政治的極度黑暗,為這之後爆發的農民起義埋下了後患。就這樣,魏忠賢的獨裁統治給大明朝這輛千瘡百孔的破車又狠狠地戳上了幾個大窟窿,給崇禎皇帝留下的是一筆極難消化的政治遺產。
■ “外邦小國好沒道理”
這時,扶余、琉球、暹邏三國入貢。扶余進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絲裙等;琉球貢的是溫玉椅、海馬、多羅木醒酒松等;暹邏獻的是火浣絨、吉里賽布、兜羅呢錦、五色水晶圍屏、三眼鎏金鳥槍等。每國都派使臣兩名,奉有表章,所書的都是漢文。這是天朝的規例,凡小國進貢上邦,疏上須用上邦的文字,否則就是不敬。唐李青蓮嘗醉草嚇蠻書,其時以蠻文往來,實為蠻邦不敬天朝之意,故唐以蠻文作答,曉以利害讓蠻邦驚服。
使臣跪在丹墀,呈上表章,照例由內侍接取遞上御案,皇帝看了便加慰幾句,令大臣陪同使臣,往仁和殿或光明殿賜宴。宴畢,使臣謝宴,皇帝在謹身殿召見,又勉勵一番,賞賜使臣珠玉並貴重物品一二。使臣謝恩退下,仍由大臣陪至館驛安息。翌日,使臣再入朝覲見皇帝辭行。皇帝又賜他國之國王錦緞寶玉等物,使臣叩頭辭出。大臣相送,抵朝門止步,或送出乾清門,再由四品以下的朝士陪了使臣,直送至德勝門外。使臣揚鞭自去,朝士回來復旨。
第七章 萬曆年間事(13)
這是明太宗以來定的接待外邦貢臣的舊規,可到了熹宗時代,那一天,當內侍接了不遠萬里從外邦來貢的扶余、琉球、暹邏三國使臣的表章,遞上御案去。熹宗每天臨朝都立於龍案旁,代帝裁答的魏忠賢這時因為不識字,他急中生智,忙把表章轉呈給熹宗。同樣不識字的熹宗在外使們跟前不好露出醜態,就假意看了半晌,忽然大怒起來,將表章一擲道:“外邦小國好沒道理!”說罷拂袖退朝。
那六位使臣當即就給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魏忠賢便去拾起表章,命給事中劉永看了,知道了三國進貢的意思,魏忠賢就令劉永和員外郎傅寬邀使臣入館驛。同時經魏忠賢面陳熹宗,重行下諭召見。
可琉球的兩個使臣見熹宗怒擲表章,就悄悄地找驛中的小監打探,到知道了原因竟是熹宗目不識丁所以才發怒,於是他們就好笑地對暹邏、扶余兩國的使臣也講了,頓時他們捧腹大笑不止。次日熹宗召見使臣,六位使臣的舉動已完全沒有了昨日的謙恭,可他們臉上的驕傲輕視,熹宗卻全然不察覺,照例賞賚獎諭,並且還命左光斗陪使臣赴明華殿賜宴。宴罷,左光斗送使臣出乾清門,一路聽見他們操著土語,互相嘲笑大明的這位無能皇帝。左光斗稍諳琉球語,他聽出使臣們那麼多的輕薄話,心裡十分難受。
但真正的可怕之處並不在這兒,從此以後,外邦島國傳言開來,說明朝天子目不識丁,連表章都不能看,說得熹宗半文也不值。於是自那年起,外邦各國大都停止了貢獻。稀里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