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就是他敗了。
為什麼呢?除了前面說過的項羽兩大蠢事外,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嗎?為什麼是項羽做了蠢事?為什麼相比更沒有理想、更世俗、更無賴的劉邦卻沒有做蠢事?為什麼呢?
原動力和身份負累
秦末,天下大亂。
身處當時,誰知未來方向?人人都在霧中,怕誰都不知道。
劉項原來不讀書,就算讀書了,他們也讀的是法律、軍事學科,連《論語》、《詩經》都沒有,秦始皇兄燒了嘛。他們也沒看過《管子》(還記得最早介紹的《管子》吧),沒有受過任何經濟方面的教育,對宏觀調控、統一市場、成本、收益等概念一點點都不清楚。劉邦、項羽對未來社會模式、未來經濟模式該怎樣搭建都是一頭霧水,邊摸石頭邊過河。而個人的行為只能由自己的人生經驗、知識、情緒支配。
劉邦的人生經驗、知識、情緒就是混、混好、混到醇酒、美人,最後是要奪取天下,奪取天下後,更好地享受醇酒美人,沒什麼大的規劃。哈哈,是不是有點像放羊娶媳婦、媳婦生孩子、孩子繼續放羊迴圈的那個憨小子。
項羽則不然,在一片社會方向大迷霧中,他有自己的規劃,他的情緒、他的知識、他的背景,決定了他會選擇“封建制”(注:在本書中要嚴重注意,書中“封建制”和通常所說的“封建主義”不是一個概念,有嚴重區分。)作為自己的烏托邦,併為之奮鬥。在當時的社會中,無數人,包括秦王朝的傻趙高,都看不懂社會進化的大方向,總覺得郡縣制、統一局面、封建制、戰國並存這些選項都是能隨著自己的好惡隨便選的,指鹿為馬,那鹿就是馬,只可惜蒼茫大地,輪不到你主沉浮啊。
秦國一統 富豪隕落(4)
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是什麼?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混、混好、混到醇酒、美人。這樣說,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人生、社會演化太無趣、惡俗了,那我換種說法,正是每一個社會個體為使自身以及與自己相關的利益群體獲得更多幸福的過程,促進了社會整體的發展,這就理解了吧?哈
項羽的身份負累、人生經驗讓他摸到的不過是一塊漂浮的木頭,結果這木頭漂到了社會發展浪潮的反面,被大浪衝走了;而劉邦沒有身份負累,文化知識怕也沒項羽多,更符合天下統一局面下的“新新人類”特徵,他所追求的正和社會進化原動力契合,摸到了真石頭,過了河。
每逢亂世,在一個新時代來臨前,原有的社會經驗、能幫助你在原社會條件下立足、生存的那些社會經驗,將會因大氛圍的變化,而出現無所適從、脫節等情況,這些以前的經驗、知識往往會構成你進入新社會的最大障礙,往往會讓人產生知識(實際上部分舊知識)無用、讀書無用的錯覺,而新社會對具有所謂舊知識的個體也抱有敵意,往往“新新人類”會對舊知識所有者進行清洗。從歷史經驗看,“新新人類”往往顯得非常淺薄、粗陋、只是富有生命力,而面對旺盛的新生命力,一切理想、秩序、知識、規矩,只能讓路,所以抱著更多舊秩序經驗的項羽被淘汰了。
楚霸王自刎前幾次感嘆:天之亡我。在經濟、規律、進化等等詞彙,還沒有進入中華民族話語系統之前,戰必勝、攻必克、非戰之罪的楚霸王只能把他的失敗歸於冥冥中的天意了。蒼天無語,任何人在他面前,都輕微如草芥。
開國群雄的理財道路
漢初的開國群臣絕大多數均出身平民、起於微末,生命一開始的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好,將軍百戰,三年抗秦、四年滅楚,七年轟轟烈烈的戰爭過後,一個個位極人臣、大富大貴,典型的爆富族群,縱觀這些人的理財道路,如何一開始貧賤度日,到後來如何應對暴富後的生活,是非常有意思的。
搶錢搶糧搶地盤
劫掠,是漢代開國人物中最主要的致富方式。
《投名狀》裡金城武演的姜舞陽有句臺詞說的好,“搶糧搶錢搶地盤!”從村子裡出來的純樸農民工就是在這一原始驅動力的作用下,勇敢成為敢死隊,打舒城、打蘇州的。
《投名狀》演的是晚清的故事,呵呵,可這“搶錢搶糧搶地盤”的劇本可是老劇本了,二千年歷史中經常上演、公映,每次劇情大體相同,只是時間、地點、人物換換而已。
《史記》、《漢書》裡有多條這種戰爭搶掠的記載,“項羽為人剽悍禍賊,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噍類”是指能吃東西的動物,一般引申指活物,看看這句話,意思是項羽破城之後,城中不留活物,屠城啊,那城中的金銀細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