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把它們按家庭一樣的分類方法歸類,可以叫做“族”或者“型別”。一直以來比較著名的香族有四個:花香族、東方香族(琥珀香族)、柏香族和蕨香族。但隨著香型的不斷增加,種類也在細分,同時也在不斷增補。近年來,法國八月香水社團試著規範香水的類別,並且把族重新歸類為:芳香、蕨香、柏香、木香、東方香和皮革香等六族,它們又都包含很多的細分類別。
不過至今香精香料界還是沒有一個全體認可的嚴謹的類別體系,香料成分複雜的香水也會讓人覺得區分困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劃分方法。
“你現在在學調香?”她也拉了張椅子坐下。
“工作有空有學,”我淡淡地應著,邊聞著手中的香精邊問,“你不也一樣?收集了那麼久的香水,對它的認識應該有一個系統的認知吧。”
“我這點東西就別在你面前班門弄斧了。”蘇雨詩笑眸揶揄地向我眨了眨,她早知道我被納蘭白壓迫著學習有關香精香料的事了。
“班門?你太誇獎了。”什麼事只要下了苦功就能學成,但精不精、高不高明那是另一回事,要調出一款上好的香型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是比喻。”她一臉回憶的表情,帶著朦朧的笑意。“不過,要不是喜歡收集香水,我還不會進芬芳工作呢。”
“哦?”
“當初跟我一起應聘,比我學歷高比我長得好看比我伶俐的人一大堆,可是總裁卻只問了三個問題就讓我上班了。”她期待地瞅著我,我則順她意問:“什麼問題?”
“他問我們知道幾種香水,最喜歡哪一款,感覺怎麼樣。”
“你回答得不好?”我問。
“你怎麼知道?嘿,那時我雖然很喜歡也開始收集香水,但有關它的資料卻所知不多,除了幾款香水名答對之外其餘都是亂答一通,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可是就我被錄取了。”
啊?我心裡隱約一動,隨口又問:“那你覺得香水是什麼?”
“藝術啊。”她理所當然,一臉讚歎。
“在我看來香水就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隨著香精香料工藝的發展,根據各自不同的理念和追求,在設計調配實踐過程先後形成了自然派、真實派、印象派、表現派等不同派別。”說到這裡她頓了頓,“差別只在於它是個直接美化形象的產業產品。”
沒想到香水也有流派說法,我感興趣地示意她繼續往下說。
“18世紀以前,由於合成香料尚未出現,香水原料構成全部是純天然的植物和動物提取物,因此針其稱為自然派,代表產品是1710年著名的‘古龍水’(Eau de Cologne)。
19世紀後期,香水製作多采用天然香料與合成香料調配而成,其香氣強調與天然香氣相仿,以賦予香水天然而成的真實感。代表產品為1902年法國的Roger&Gallet公司生產的“Vera Violette”香水,它由紫羅蘭酮這一合成香料調配而成的。
印象派強調主創人自己對現實中的某種印象的感受,並以其為創意主題複製出某時某地某種自然的香氣,它蘊含了較多的人文色彩,由其命名亦可見一斑:如‘五月初的香水’表示的是五月初的丁香鮮花香氣;又如‘我家的香豌豆’香氣指的是我家當時(氣候、溫度、情況下)的香豌豆的香氣。
表現派調香師注重香水的香氣主題及感情色彩,如夏奈爾5號。怎麼樣,說得不錯吧?“
“你,說得太好了。”我只覺得心中好似有一根什麼弦被重重地撥了一下,卻苦抓不著那種確切的感覺和想法,逕自怔怔出著神。
“其實這是我在一些資料上看到的,你不會真以為這是我研究總結出來的吧?”她圓著眼,有點無辜,“我沒那麼厲害啦,最多是總結了一點點點的個人經驗在裡頭……因為這種說法和我心裡的想法很接近,我就記起來了,有時可以唬唬人。”
我淡笑著瞅了她一眼,“你哪裡看的資料?”
“上網啊,化妝品報啊……一些流行時尚的東西。”她微聳了下肩。“具體是什麼就忘了。”
納蘭白好像也曾讓我多關注這些東西過。
“這一類的……”我這才想起,“我看的好像多是實際上的說明什麼的,這種抽象的解說,我一直沒怎麼注意……”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怪不得我學調香一直沒什麼明顯的進步,原來我少了賓士的想象,少了美好的創意,我沒有以一種對待藝術的態度去對待調香,對它的瞭解多是停在化工資料上,只浮於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