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生於嘉慶十八年陰曆十二月十日(1814年1月1日),當時出生地是廣東花縣一個名叫“福源水”的地方,後遷至官祿埗村。此地距廣州幾十公里。現在的花縣稱為“花都”,已經併入廣州市。洪秀全原先的名字叫洪火秀,依排行又名洪仁坤,後來的“秀全”是他為自己起的“號”。這位“洪秀全”,出身絕非苦大仇深的貧僱農,乃是富裕中農的家庭條件。其父洪鏡楊,老實巴交的本分種田漢,客家人,其祖籍是梅州(清時稱嘉應州)石坑鎮。洪秀全有兄弟姐妹五人,其排行第四。由於兒時聰穎好學,小火秀深得父親喜愛,七歲時即被送入私塾唸書。老洪對這個兒子很有溺縱之情。16歲時,洪秀全首次參加科舉考試,第一次考試就失敗。名落孫山之餘,家境也中落,估計是因為兄弟姐妹吃飯嘴多,老洪頭年高力衰,生活每況愈下。
第四次落第後,洪秀全怒火攻心,咬牙切齒,似得狂疾。回到家裡,他終日困獸般在院子裡疾行狂走,口中唸叨不停:“再不考清朝試,再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怒狂之下,他手持鋤頭,把家中所供的孔聖人牌位砸得稀爛。
誰也沒料到,這麼一個花縣落第青年,日後成為開挖清朝第一鍁墓土的人。
潛“龍”在淵——落第窮酸的人生選擇
多次落第,洪秀全胸中的怒火絕對不比殺人前的馬加爵會少一些。悶憋之餘,他恨和尚憎及袈裟,對滿清政府怨毒滿胸,常常向族弟洪仁�硎舅擔骸拔頤且暈逋蟯蛘綴喝聳苤樸謔�僂螻慚��煜履撓腥鞝酥�蟪埽。ê樾閎�目頗宰櫻�筆焙喝肆�逋蟯蛞裁揮校┤緗瘢�洩�磕曇蓋�蚪鷚�只��掏粒�喝爍嘌��猿晌�僂蚵�酥�ǚ矍��旮匆荒輳�兩穸�儆嗄輳�洩��瘢�徽甙材懿黃叮�墩甙材芄婢厝棠停∷即嘶⒗侵�潰�嬲嬡萌伺陌阜嚀荊 保ㄓ洩嗇諶菁�諍槿詩所著《英傑歸真》)
科舉對舊時代讀書人的影響真是巨大!屢考不中,落第連連,竟最終促成一個人思想上發生“質”的轉變,由自身的“不遇”上升為民族情感方面二百多年的積怨宣洩。確實,歷史的許多大事,究其因由總是源於某個個人的一些“細節”和“小事”,冥冥之中,個人際遇有時候必定成為一個時代的臨界點。但一定要講明的是,洪秀全第四次落第後,並非當時就變成一個“革命者”,他當時不是,即使在“金田起義”打響第一槍後也不是,一直到永安建制後,這位落第舉子的“革命”目標才明晰起來。先前的種種事情,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如果沒有“來土爭殺”的大形勢,根本也不會發生“金田起義”。所以,時勢造英雄,非常重要。
洪秀全所處時代,決定了“太平天國”日後能以星星之火遍燒燎原的“機遇”。當時滿清統治下的中國,內憂外患,滿目瘡痍,各種社會矛盾都處於極其尖銳的狀態,無法調和。拋開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國際國內“大形勢”不講,僅就國內局勢看,已經在當時就使有識者終日有岌岌可危之嘆。
自嘉慶、道光以來,中國的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地租最高者甚至佔佃農收成的80%,農民形同奴隸,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兩極分化觸目驚心。而且,隨著人口過剩現象的出現,人多地少,道光中期(1833年,道光十三年)每人平均畝數只有1。86畝,比例嚴重失調,進而造成米價飛昇。中國老百姓老實,無田農民為了活命,不少人自平原舉家遷入蠻荒山區,開山布種,燒野種田,墾山刨食,江南、福建一帶稱這些人“棚民”,廣東稱“寮民”。“太平天國”大名鼎鼎的楊秀清、李秀成兩人即是這種人出身,貧寒到骨,餬口而已。同時,由於鴉片戰爭後二千多萬鉅額賠款以及五大港口的“開放”,白銀外洩,鴉片蜂擁入內,國內的銀價高漲,錢價暴跌。清朝一直是銀錢並行的雙本位幣制,但實際生活中都是以錢折銀來計數,法定折率是一千文錢折一兩銀子。由於錢賤銀貴,無形中使得鄉村農民和小地主階層的負擔一下子加重了三倍多,更多的人破產破家。政府從來不體恤民情,更加如狼似虎催逼賦稅,相互之間的關係形同水火。
農民如此,東南一帶許多市鎮從業者也因“五口通商”丟掉飯碗,挑茶工、運輸工、船工等等“苦力”,人數達上百萬人,紛紛失業。由於陸路交通都轉為水港出口,原先的國內船商經受不住洋資本的衝擊,紛紛歇業。加上英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棉布、棉紗,成百倍的進口增長下,江南紡織業基本垮掉,斷絕了無數從業工人及家庭作坊的生路。“資本主義”總是佔便宜,從前一億碼土布抵不上一千萬碼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