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一個,這就是《史記》上所記載的“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其實,項羽的厲害何止這一件,為了報仇雪恨,他敢在始皇帝頭上動土,他是古今盜掘秦陵第一人。項羽盜秦陵盜出了許多歷史疑問,留下了諸多謎團:隨葬寶物盜運30天還不見底?現場總指揮英布真的觸動了反盜墓機關?放羊娃燒燬秦陵地宮的背後包藏著一場盜陵陰謀?事後卻讓劉邦抓住了小辮子……

“復仇派”盜墓之王——西楚霸王項羽(1)

面聊了封王劉去盜春秋大墓的事情,這裡再聊一位特殊的封王“西楚霸王”——項羽。

劉去盜墓,雖然花樣多,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玩家級的盜墓者,項羽可是一位真正的盜墓狂人,因為他要盜掘的物件是秦陵,是盜掘秦陵第一人。秦陵是中國帝王陵中第一陵,陵主嬴政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敢對這樣的帝王陵墓下手的人,不是狂人誰算狂人?不是盜墓之王是什麼?

項羽盜秦陵的後果很嚴重,被戰爭對手劉邦惡意利用了,毀了秦陵不說,還丟了一個江山,劉邦將此列之為項羽的“十大罪狀”。

與下面將要說的伍子胥因私報家仇而掘楚王墓相比,項羽盜墓則是家仇國恨兼有,是典型的“復仇派”盜墓人物。

● 項羽“學習成績不好”

《史記·項羽本紀》(卷七)稱,“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宿城區,時屬秦國,這麼算起來我和項羽還是老鄉。

為什麼此地叫下相?唐初司馬貞撰《史記索隱》是這樣解釋的,縣名,屬臨淮。案:應劭雲“相,水名,出今沛國,在今徐州境內。沛國有相縣,其水下流,又因置縣,故名下相也”。這麼算來,項羽和沛縣的劉邦算是老鄉,同飲一河水,均是一地人。

或許有人認為,項羽的“項” 姓源於“下相”,實際不是的。“項”姓的由來,就是項燕其受封於項(今河南省項城縣),遂用封地名為姓。

說到老鄉關係,項羽與另一盜墓狂人伍子胥又有關係,至今在宿遷市的來龍鎮民間還有傳說,伍子胥就是在那裡出生的,也可以認為兩人是老鄉。至少兩人祖上都曾是楚王手下的臣子,都曾為楚國的興亡高興和悲傷過。

不少人可能認為,項羽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可能與漢高祖劉邦一樣,也是出身草根,實際上非然。項羽也是楚國名人之後,系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也算楚國的“*”了。

這麼說來,項燕,戰國末期楚國著名將領,曾大敗秦將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大破楚軍。秦軍攻到蘄(qí,今安徽省宿縣東南)南,項燕兵敗被殺(一說自殺)。所以,與嬴姓秦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掘毀秦陵就是為了復仇。

項羽的成長、牛起來的過程,與其季父項梁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是決定性的。季父,就是今天的四叔,或小叔。古代兄弟排行稱謂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項梁的父親就是項燕,四個兒子,項梁最小,項羽因此喊他“季父”。

為什麼說項梁對項羽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從《史記·項羽本紀》(卷七)中便可以看出——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上面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項羽在少年時代,讀書認字不行,於是輕文重武,改學劍術,但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侄兒的表現很惱火,卻又無可奈何,對他說,讀書認字不過書寫姓名罷了,學成劍術也不過抵擋一人,都不值得學,那麼我們學可以打敗千軍萬馬的本領吧。

這以後,項梁開始教授項羽率兵打仗的方法。項羽這下來了興趣,但稍知道一點意思後,又不用功學了。說白了,司馬遷筆下對項羽的生前介紹了不少文字,真實意思就六個字,“學習成績不好”。

“復仇派”盜墓之王——西楚霸王項羽(2)

● 跟著小叔“鬧革命”

其實,項梁也不是老實人,早先曾下過大獄,託關係才出來的。後來項梁又殺了人,這下麻煩大了,於是逃到今天的蘇州躲避仇家的追殺,項羽就是這時候出來混的,這實際上相當於今天跟人一起到蘇州打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項羽到了蘇州後身邊圍聚了不少喜歡舞刀弄棒的小杆子。項羽力氣很大,可以舉起沉沉的銅鼎。在宿遷市區,還以此為典故,造了一個十幾米的“項羽扛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