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5章飢寒李若虛,賣餅虞允文

李若虛不僅看向了一旁的炊餅攤子,一個少年正在賣著炊餅。看著炊餅,李若虛不覺得更餓了。

而在一旁賣炊餅的少年,似乎看出了李若虛的窘迫,取出兩個炊餅,上前遞了過去道:“兄長,若是餓了,可以暫且吃些,添添飢!”

李若虛想要接過,可最後還是硬著頭皮道:“無功不受祿!”

“兄長,曾對小弟有啟蒙之恩,這算是孝敬師長!”賣炊餅的少年道。

李若虛不禁問道:“不知小兄弟貴姓,我們見過嗎?”仔細回憶了許久,還是找不到一絲的痕跡。

少年道:“小弟名為虞,名允文,尚且無字。”

“虞允文!”李若虛回憶著,恍然間,眼前少年與一個人的影子合在一起。最後問道,“你可是虞祺之子!“

“正是!”

眼前的少年,李若虛曾經啟過蒙,當過三個月的老師,算是有些交往。此刻見到昔日的老師捱餓,於是上前贈送炊餅。

“你父親乃是朝廷命官,你為何要在大街之上,賣炊餅,有辱斯文,有辱斯文!”李若虛不由的皺眉道。讀書人,就應該有讀書人的樣子,哪能在大街上賣炊餅為生,操賤業,以養其身。

“你的弟弟乃是義士李若水,為國死難,李兄也不是在街頭賣文為生嗎?”虞允文平靜的道。

李若虛道:“這不一樣!”

“都一樣!”虞允文道,“靖康之難,我朝受辱,兩位皇帝被擒。讀書人離難,紛紛難逃,居無定所著,漂泊無依著,多之又多。多有同窗好友投靠,父親不忍拒絕,只能是盡力接濟。只是家中境況也不好,我只能是偷偷揹著父親,在外面賣炊餅,補貼家用!”

李若虛點點頭道:“允文,你真乃是孝子!”

百善孝為先,在孝義面前,一切都可以理解,虞允文上街賣炊餅之事,也情有可原。

只是不由皺眉道,“我朝厚待官吏,你父既然出仕,怎麼會這樣窘迫!”

大宋的官員,從來沒有貧窮一說。

宰相、樞密使一級的高官,每月俸錢三百千(即三百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祿粟月一百石;地方州縣官員,大縣(萬戶以上)縣令每月二十千,小縣縣令每月十二千,祿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還有各種補貼,如 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以至餵馬的草料及隨身差役的衣糧、伙食費等,數量皆相當可觀。宋真宗時外任官員不得攜帶家屬,而家屬的贍養費則由官府財政供應,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還有“公用錢”(即招待費),如節度使兼使相公用錢可高達二萬貫,而且上不封頂,“用盡續給,不限年月”。公用錢之外,又有“職田”。諸路職官,各有職田,兩京、大藩府四十頃,次藩鎮三十五頃,直至邊遠的小縣,尚有七頃。且“外官佔田,多逾往制”,由佃戶租種,官員坐享其成。

虞允文道:“連年的征戰,朝廷國庫早已經空虛。可處處都要花錢,編練新軍需要花錢;賑濟災民又要花錢,修建城牆,也要花錢,前方將士犒賞也需要花錢,用度極為緊張。如今官家膳食簡單,一餐不過兩菜一湯,饅頭而已,節儉到了極致。所到之處,沒有大修宮殿,多以府衙為居所。有朝臣建議大修宮殿,以展示天家威嚴,可官家謝絕了。有朝臣常說,要官家增加膳食,保住龍體;而官家卻說,父皇兄長失陷於金國,食不能飽,衣不能暖,縱然有美食在前,吾豈能下嚥。”

“官家常說,寧可十年不吃肉,也要建設強軍;寧可少活十年,也要驅除金賊!官家如此,朝廷大臣豈能不響應。朝廷官員紛紛請命,消減俸祿的俸祿,如今官員俸祿只及原來的一半!”

李若虛不禁讚歎道:“天降明君,天佑大宋!“

“如今的官家,崇尚節儉,為政勤勤懇懇,只是關閉了青樓有些過了,使我等讀書人想要賣文為生,也是無處可去!”說著,虞允文取出一張摺疊的紙張,遞上前道:“這是最新版的《破虜報》,上面寫著寫著青樓十弊!”

“這可不便宜,至少要十文錢!”

李若虛接過紙張,只見上面寫著各種內容,有宋朝,金國的各種時政訊息,有各種商品、貨物的報價,有還有招人的資訊,還有介紹金軍各個將領的文章。不過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名為《青樓十弊》的文章。

ps:

李若水飢寒窘迫過,虞允文賣過炊餅,唐伯虎賣過春*宮*畫,小鬍子賣過裸體畫。誰的人生都有低潮過。

求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