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務,作為第一、第二方面軍預備軍團,總指揮為薛嶽,黃金榮、周文山任副總指揮。
江南鐵血軍團總司令為吳佩孚,不再兼任第二軍軍長,第二軍軍長由原參謀長孔宣代任,杜海生任副司令,兼任第一軍軍長。
在這十天之中,會議上雖然沒有出現任何爭吵現象,但對於權利的爭奪也集中體現了出來。雖然每個人都沒有說,甚至是謙遜推讓,但杜海生還是從他們炙熱的眼神中看出了他們對總司令、三個方面軍總指揮的渴望。
最後,為了平衡關係,由孔宣、杜海生、薛嶽三人聯合提出了上述意見。
而這樣做,也是盡最大的努力來平衡這其中的關係,吳佩孚雖然是總司令,掌控三大方面軍,卻不再擔任第四軍軍長一職,孫傳芳,唐生智、薛嶽三人仍舊擔任各自的軍長一職,還兼任三方面軍的總指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對他們做出了一定的心理安慰。
至於吳佩孚,為了打消他的顧慮,進過協商,杜海生還是讓他擔任了第四軍軍長,第二方面軍副總指揮。
三個方面軍中,當屬杜海生和孫傳芳的第一方面軍裝備最為精良,戰鬥力最為強大,畢竟,第一方面軍本就是以鐵血十八軍為基礎,只是在後來杜海生杯酒削兵權,將鐵血十八軍給拆開罷了,現在再次合為一處,也是起到了震懾作用。
第二方面軍在三個方面軍中,無論人數還是裝備都是中等,各方面都算平衡,但因為都是身經百戰,作戰力也不容小覷。
第三方面軍雖然人數達到十三萬之巨,但由於裝備落後,加上都是新近入伍計程車兵,無論作戰經驗、戰鬥力,還是其他方面都跟另外兩軍有著不小的差距,這也是為何杜海生和吳佩孚會將三個方面軍中唯一一個機械化步兵旅分配給他們,這也讓原本鬱鬱不平的薛嶽稍微露出了一絲笑容。
要知道,他的第三方面軍計程車兵,一大部是青幫的弟子轉換過來,紀律性本就差,而且戰鬥素養不高,至於他原先掌控的上海警備司令部,士兵很多也是最近一段時間招募過來,連槍都還不怎麼會使用,更不要說戰鬥力了,不過,人數上還是佔有一定的優勢,而且,杜海生還將獨立機械化步兵旅分配給了他們,要知道,這支步兵旅下轄一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坦克中隊,一個裝甲中隊,所用裝備都是三個方面軍中最為強悍的。
成立江南鐵血軍團,這本早在杜海生、吳佩孚等人的謀劃之中,卻沒有想到一拖竟然拖了兩年有餘,而三個方面軍,更是分清責任,明確各自的任務。
不過,還有一個議題大家沒有達成共識,那就是江南鐵血軍團在以後是否只在上海城活動,還是以上海為根基,朝國內其他地方擴張。
吳佩孚、唐生智、孫傳芳主張趁著中原大會戰進行全面擴張,而孔宣和薛嶽、周文山等人則是主張先穩住根基,廣積糧緩稱王,到時候再說。
關於這件事情上,遠遠比誰當總司令討論的更加激烈,爭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雙方誰都無法說服誰,最後不歡而散。
而在新聞招待會上,杜海生和吳佩孚不得不暗中達成協議,再次強調了江南軍團的立場,關於中原大會戰,江南軍團將會繼續保持中立,希望各方重回談判的桌面上來,不要中了某些別有用心國家之人的詭計。
第二天,當江南鐵血軍團成立的訊息散播出去以後,無異於一個巨大的炸彈,在民國各地瞬間引爆,整個民國上下再次譁然。
所引起的轟動,絲毫不比中原大會戰小之分毫。
第六百三十一章 兄弟一別,何日再見!
江南鐵血軍團的成立,無論是對整個民國,還是對以日本為首的對華夏國土虎視眈眈的帝國列強,都感到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捲入其中。
雖然江南鐵血軍團將會以上海為根基,而且杜海生一再宣告,若不出現重大變故的話,斷然不會向周圍省市出兵。
有心人都知道,他這句話有很大的迴旋餘地,什麼叫重大變故,很顯然,這個尺度很大。
現在的中原大會戰,便是民國最大的變故,可杜海生仍舊按兵不動,選擇中立,這已經說明,凡是國內的事情,以吳佩孚、杜海生為首的鐵血軍團基本上都不會出兵,而若是出現日本人侵略中國的事情,那麼,江南鐵血軍團將會出兵迎戰,而且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
成為那些帝國侵略者的真正噩夢。
這一點,只怕日本人深有體會,在杜海生身上所吃到的虧,足夠讓他們以各種理由對華夏發動多次侵略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