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對毛的命令感到不快(儘管他總是執行這些命令)。“文革”期間,林彪迫害了不少老紅軍,他們提供上述情況時可能言過其實,但由於林彪玩弄的陰謀,使他們當中確有不少戰友死於非命,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長期坐牢,甚至還受過刑。
毛澤東想把會理變成第二個遵義,讓紅軍在會理喘口氣,以便組織政治討論和進行整編,並補充人員、物資,但是他的希望破滅了。會理幾乎是座中世紀的古城,三百年前挖的護城河很寬,兩道城牆又高又結實。紅軍本想出其不怠地攻下會理,但未能成功。被國民黨第二十四師某部一千人擋住了。國民黨兵緊閉城門,守在城牆上,擊退了彭德懷的第十、十一和十二團。第一次進攻時,十一團攻進了東城門,十二團攻進了西城門,但都未能攻破第二道城牆。
兩道城牆之間的空地上擠滿了房子和草棚。城防部隊把居民撤走,放火燒著了這些建築,大火迫使紅軍撤回第一道城牆。國民黨下令讓居民用大鍋熬稀粥,然後把滾燙的稀粥澆到竹梯上正在往上爬的紅軍戰士頭上。三軍團許多戰士被嚴重燙傷,掉下梯子。第二次進攻也於五月十日被擊退了。
紅軍接著採用了過去從未用過的辦法。他們在東、西城樓下挖了地道,進行爆破。會理居民對此十分害怕。但紅軍仍未能突破敵人的防線。
五月十二日晚,毛澤東在城外的一家鐵匠鋪裡召開了會理會議。
這是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十八人出席了會議。他們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雲、博古、王稼祥、劉少奇、楊尚昆、何克全(即在遵義反對毛的凱豐)、劉伯承、林彪、聶榮臻、洛甫、彭德懷、李卓然、董振堂、鄧小平和鄧發。
李德說他在會議召開前的最後一刻接到邀請。他沒有翻譯,全靠博古一邊聽一邊簡單作些介紹。據李德說軍人沒有出席這次會議。但別人都不記得有李德在場。而那兒位軍人卻能詳細介紹他們和其他人在會上的發言。李德的回憶很可能是錯的,他經常出錯,因為沒有當時的筆記,而且是事隔三十年之後憑記憶寫的。
會議集中討論了林彪的意見。這位二十七歲的指揮官起草了一封信交給毛澤東,要求毛把戰場指揮權交給三十七歲的彭德懷彭是三軍團的老領導,是個土生土長性格倔強的紅軍指揮官。他看上去有點像倔強的牛。他為人粗豪,長得膀闊腰圓,這是他自小從事勞動的結果。用彭的親密戰友和同志楊尚昆將軍的話說,“彭的臉象雕塑,兩眼又黑又亮,充滿了力量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中國農民在生活中忍受的所有艱難困苦,彭德懷都經歷過。他的祖母七十歲了,還要在過年時拖著一雙小腳帶彭的三個弟弟一步一扭地在湖南烏石坪沿街乞討。彭最小的弟弟不久就餓死了。彭只討過一次飯,後來再也不幹了。他寧肯上山光著腳在雪地裡砍柴,也不低頭向人乞求。他放過牛,每天掙五文錢,後來在煤窯拉過“孔明車”,每天工資三十文。後來這家煤礦虧本倒閉了,欠下彭一年的工錢。
彭的一位伯祖父,參加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太平天國起義。他在彭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他常同彭講太平軍的故事,什麼有飯大家吃啦,女人放腳啦,平分田土啦等等。
“這使我產生了打富濟貧的思想。”這是彭德懷在“文革”中為那些拷打他並最終把他折磨死的人所寫的自傳提綱中的一句話。
一九一六年前,彭一直在湖南洞庭湖做堤工,後來加入一支軍閥部隊,月餉五塊半銀元。此後,他的軍事生涯從未中斷過。他畢業於湖南講武堂,一九二八年參加紅軍,後來在朝鮮指揮過中國軍隊抗擊美國人。
彭一生中說話坦率,不轉彎抹角;彭寫文章措詞明白有力,篇幅往往很長,言詞誠懇而激烈,使人一聽就瞭解他的觀點。他的部下常說,“他和革命結了婚”。面對那些折磨他的人,他捶著桌子,厲聲斥責他們,響聲震動了牢房的牆壁。“我什麼都不怕,”他大聲吼道,“你們可以槍斃我。你們的末日不遠了。”
林彪看上去不象彭德懷那樣直率和精力充沛。他比彭年輕十歲,長得十分瘦小。他的臉是橢圓形的,膚色淺黑,顯得很清秀。彭經常和部下交談,而林卻同他們保持一段距離。對許多人來說,林似乎生性靦腆和含蓄。找不到說他對部下熱情和愛護的故事。他在紅軍指揮官中的同事都尊敬他,但他一開口就是談正經事。
長征期間在林彪司令部的警衛連裡任排長、一九四八年擔任師長的吳興說:“林會打仗,是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又說:“林對那些同他一起工作的人很好。”吳也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