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的拿過什麼犄角旮旯裡的獎,但是充其量不過是電視轉播的球賽裡那兩個什麼都知道,甚至看到貝克漢姆一腳傳球能脫口而出十三年前的某某某也在什麼比賽上相同的位置傳出一個相同的球胡貧的解說員一樣。真正風光的都在上面踢球呢。

所以,在文學上,學歷越高,看的書越多,到最後能做的只能是個文學評論家。

雖然這樣,我還是建議大學以下的學生,無論什麼書,能看的還是都要看,因為在那樣的歲數里,看多少都不能算是太多的。

等到我真的寫自己要表達的東西的時候,我發現學校除了讓我識字以外,初中以上的語文教育,包括無數的名作分析,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的幫助。真想寫點東西不像上學的時候寫議論文了,還拼命想著要加一點名人小故事或者格言之類去怎麼樣,真正好的文字在說服人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舉例子玩資料,更不需要名人名言之類。名人有的是胡說或者是正兒八經說但是說錯了的時候。很多人無論寫東西或者辯論什麼的時候,特喜歡把一個七八個世紀前就死了的人說的一些話拿出來想當法律使。

有的人在教訓我的時候喜歡說:孔子說過什麼什麼什麼什麼,孔子是說過,但孔子說過什麼和我要去做什麼或者已經做的什麼有什麼關係嗎?先人也很可憐,引用他們的很多話,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尊敬他們,而是湊巧他們和自己想的一樣,利用一下這些話,去反駁或者批評一個和自己想的不一樣的人罷了。

總之學校裡學的那些行文的模式和思維的方式,也就是為了最終拿張文憑而已。但萬一根深蒂固,就算你是一個博士,也只是比一個普通高中生多考了幾次試而已。或者說,你比作者還明白《飄》是怎麼寫出來的,卻怎麼也寫不出《飄》。我只是希望,每個學生都可以保留自己真實的一面。未必要在很多時候顯露。學校所教授的事情,很多是因為考慮有太多的人,而對自己來說,自己只有一個。戲結束後人還太入戲,也只能是個戲子。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語文,那時候語文是最重要的學科,其實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評判小學的語文教學怎麼樣,一來無論它怎麼樣,到初中的時候基本上能夠認識你能看見大部分的字,已經很不錯;二來我已經忘了當時是怎麼學的。

可是,中國小學的語文教育模式好像一直沿用初中高中,初中的語文教育已經顯得重要性不大了,到了高中,語文就完全是一個陪襯,屬於雖然可有可無但是不能沒有的。語文從教會人認字之後就完全是一個束縛人的想象力的課程。尤其可笑的是對於一些所謂精彩段落的背誦和默寫。

首先的問題是我覺得那些精彩的段落基本上沒有一個是精彩的。

其次,就算它是精彩的也沒有必要非得把它背出來。

關鍵是,如果這當做是記憶力的一種訓練的話倒也罷了,但是這往往被套上各種理由。這樣的背誦其實對於語文或者寫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想無論如何,我上文很多話都比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幾乎用800個漢字來形容一棵樹的段落精彩,但縱然那樣的精彩,我作為作者本人都完全不能背下來。所以可以想象當時的學生要有多麼痛苦。

更加難以理解的是,背誦的內容往往要出現在試卷的閱讀分析裡,並且故意挖空一些地方讓你填詞,當然不能自己發揮,哪怕你想到比原話精彩100倍的語言。不僅是這樣,挖空的詞語一般更是讓人髮指:文中畫線的地方應填詞語是“居然”還是“竟然”。

我想,在學生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語文培訓以後,給人一篇背誦的段落在考試的時候“分析”,學生、老師、出參考答案甚至弱智的人都能拿高分,惟獨原文作者本人不及格。

但是因為以後政治課裡又加了很多比一棵樹還要無趣的東西需要背誦,所以語文的背誦內容就被比了下來。

背誦這個東西沒有任何意義和幫助的表現在於,我現在什麼都不記得了。不是因為四年沒在學校裡。我發誓我四年前除了能背出一些公式以外,語文、政治、歷史,蘇聯的十月革命是什麼時間爆發的,就完全不記得了。我在考試前背誦了無數某某某是什麼時候生的什麼事件是幾月幾號發生的,在考試後就結束了他們的生命週期。不是我記憶力不好或者故意誇張,原諒我真的只記得十月革命是在十月份發生的。

我想,大部分的凡人應該和我一樣,我們的確是將這些東西背出來了,可是那又代表什麼,代表一個禮拜以後又忘記了?包括班長或者什麼學習委員都一樣,誰都沒有把這些東西當做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對待,你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