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處,可真是為難。”曹翼苦笑道:“太后說起來是最大了,但其實也就是和襄王平輩,襄王是她嫡親的小叔子,對晚輩可以用的言詞,對襄王可是全不管用,怎麼處?怎麼處法,都是大明一大丑事,足可動搖根基的一大丑事”
要知道,這麼大的一個帝國,在建立之初也不能全靠武力,還要有一定的大義基礎。朱元璋的北伐檄文就是一篇難得的佳作,此文一出,不管徐達和常遇春打的順不順,基本上,明朝得天下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無它,得大義耳。
而維持王朝的統治就更不能靠純粹的武力,lun理和道德才是鞏固國家的基礎。秦朝倒是想靠純粹的武力和律令來治國,但很快就崩潰了。以當時中國的道路和通訊情形,用儒家學說的lun理和宗族的力量來統治才是不二選擇。
既然如此選擇,那麼統治者就不能不講道德,無論如何,臉上要塗一層粉才算好看。
襄王地位特殊,仁宗子嗣之中,只有他和宣宗、皇三子越王都是當初的張皇后親出的嫡子,而現在宣宗逝世都二十多年了,越靖王也早就薨逝,無子,國除。
剩下在世的親王,只有他和二哥鄭王,但鄭王並非嫡出,且老邁昏庸,根本無人把這個庶出的親王放在心上。
襄王就不同了,仁宗嫡子,當年的張皇后所嫡出,這是出身大宗嫡子,是一條別人難及的身份光環罩在身上。而此親王又以仁德愛民著稱,朱氏諸親王,開國時還象個樣子,比如燕王、遼王、寧王、周王等諸王,都各有特色,有的能征善戰,有的博覽群書,也有的仁厚愛民,百年之下,當年諸王已經死絕,現在的均是二代或是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第五代了,養於深宮,哪裡知道民間稼穡艱難?於是奢華無度,甚至是殘暴兇狠,唯知自己享樂而殘民以逞,如襄王這般不兼併,或是少兼併,而偶發善心,善待儒生的親王,自然就會使舉國上下交口稱頌,以為是難得的賢王了。
正統元年,宣宗皇帝崩逝。當時的皇太子,也就是當今皇帝尚是黃口小兒,根本不能理政治民。而明朝又沒有垂簾的傳統,所以當時的太皇太后,也就是襄王生母有意召襄王入京,繼承帝位。以張後的能力,手腕,權術,如果堅持此事,襄王即位並非沒有可能。
而幸得當時三楊猶存,是永樂和仁宣年間的名臣,就算是張後也要賣幾分面子。在三楊的反對下,此議遂寢,太皇太后雖愛自己嫡出的幼子,卻也不能不為了大局。
而到了正統十四年,皇帝被擒之後,就有不少官員建議由襄王北上即位,由此引發了不小的風潮。
至於皇帝復辟,景泰退位,當時皇帝一意要殺王文和于謙,而最終誅殺了大學士王文,其原因也就是有王文要傳召襄王即位的傳言。
此事對皇帝來說也絕非不可能,他自己孟浪失國,太子被廢,景泰無子,是謂大宗無人繼嗣,而襄王是仁宗嫡子,論資格和名望都足夠了,有此傳言,是要掘他復位的根。由此皇帝深恨王文于謙二人,若不是張佳木一意營救,于謙也是必死無疑了。
“這算是鬧的哪一齣啊?”
曹翼苦笑一通,不過,緊接著又想起來,眼前這兩人是什麼角色,想必都打聽了出來確切的訊息,問清楚之後,再來決定怎麼做。
“當然是因為曹吉祥和石亨這兩個死鬼”這一次是餘佳出來回答,他氣哼哼的道:“沒事造什麼謠言,什麼仁宗皇帝是被弒殺的,宣廟其實是太宗之子,所以仁宗把他打發到南京,預備將來廢立。但仁廟身邊的人全是太宗安排,也都是宣廟的人,所以跡象一露,仁廟即位才七個月,就被毒殺了。因著此事,張皇后心中也報愧,覺得宣廟之後不該為君,所以正統元年的時候,才想召襄王入繼大統。”
“這些話,不論真假,是當時要給廢立皇上造輿論,曹石二人,哪裡能安什麼好心了?”
“可襄王並不明白,或者是說,聽聞這等事後,是個人也會動心?聽說襄王年紀雖然不小,身子骨倒還硬朗?”
“他哪兒大了?王伯爺都八十多了,襄王是永樂四年生人,才五十一歲,說起來,還算是在壯年咧。”
“這麼說,”曹翼齜牙咧嘴的道:“這位王爺是靜極思動了。景泰元年,大家都說要立他,太后把襄國金符都取回後宮了,後來還是立了景泰皇上,但襄王辭謝的表章沒幾天就到京城了,大家都說他是賢王,知道輕重。”
“哼”李瞎子冷哼一聲,冷笑道:“當時的情形,國不可一日無君,就算襄王長而賢,但當時景泰皇上也是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