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文官的本事和功夫,水滴穿石,水磨功夫,不和自己正面鬥,但就這麼推來推去,生生就能把人推的鬱悶吐血
第570章 商機
局面不怎麼明朗,那些有心人多關注一些,也是不足為怪。
張佳木估計,和文官們的鬥爭可不比是曹石之流,那些太監武官,誅之就是。他們的勢力就是表面上的那些,了不起多誅連一些,多抓一些,寧枉勿縱就是了。
可文官不同,這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團體,從政治勢力來說,並不怎麼強大,甚至是軟弱。但在它身後,則是兩千年來的法統人心
前元是多麼殘暴和強大的武力,就是因為沒有收服漢人的文官,結果如何?不滿百年就灰溜溜的走人了。
現在張佳木眼前的難題,也絕不是揮刀就斬那麼簡單。
斬幾人易,斬數百人都容易,可他不能把規則給斬了。要麼自己夠力量重建一個新規則,要麼,就得曲從於老規則之下,等自己的力量足夠大了再說。
現在他已經是侯爵駙馬,官拜太保,出巡時的場面可也是真不小了。光是錦衣衛的直衛就有一百餘人,全部是高大健壯,而且經驗豐富的漢子,一個個全部都是特別賞賜的飛魚服,配上鸞帶,繡春刀,當真是華美漂亮,又兼威風凜凜。
當然,忠心更是頭一份的,這些漢子,十之八九都經歷過生死搏殺,在曹石之變裡脫穎而出的豪傑之士,要知道,張佳木的直衛也是內衛編制,一百二十人的直衛部隊,任何一個都是小旗官的身份,而且,從這裡出去,無形之中就是帶刀侍衛一般,就算不能狐假虎威,可也叫人覺得臉上有光,和人說話時,胸膛也敢挺的高些
這便是人之常情,倒也不足為怪了。
除了分在前後左右戒備的直衛們,就是張府自己的馬車。大大小小,一共有三十餘輛,均是華幄翠蓋,徐氏太夫人,府中小姐,當然,重慶公主這三人,都是一人一輛,剩下張福等有年紀不便騎馬的管事,也是坐了幾輛車,再有,便是那些服侍的丫頭和管家婆子們,跟來好幾十人,五六人一車,也是坐了十來輛。
再來,便是年錫之等人,長途行走,騎馬對這幾個書生實在是太為難了,也是一人一車,加在一起,也就組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車隊。
在當時來說,坐車出行還是大明貴戚的主流,畢竟,以人為轎,在宋時就被儒士書生們批評過,稍有些智識的,都不喜歡坐人抬的轎子。
可舒服卻是擋不住的主流,大明天順到成化年間,正好是士風轉變的關鍵,從穿著,到家居飲宴,甚至是傢俱,古董擺設,當然還有出行的工具,都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由唐至宋,算是漢人的一大變化,由宋至明,更是又一大變。
當然,最大的變化還是由明至清。
在城中時,馬車尚且算舒服,但出城不久,隨著道路情形變壞,車輛自然也是顛簸起來。
好在各人也是習慣了,明人所坐的均是雙馬或單馬拉的車,也就是俗稱的後檔車,雙馬雙輪,車身不大,但很笨重,由於系統科學理論的嚴重缺乏,加上隔兩百年的一次大戰亂,中國製造業的技術,除了少量在發展,比如坊織,別的工業,包括製作武器,鎧甲,基本上都是在退步之中。
唐人的鎧甲和武器,宋人就造不出來,明朝就差的更遠了。
至於馬車,兩千年下沒有任何的變化和改進,象歐洲那樣的四輪馬車,還有前輪制動系統,減震系統,都是在歷史上的中國沒有出現過。
這可能也是明清之際人力轎子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在惡劣的道路條件下乘車的辛苦。
提起道路,也是一筆爛賬,以張佳木現在的能力,想排程大江南北所有的官員一起來統籌修路,卻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就是京師內外的道路,除了城內的錦衣衛出資一部份,已經在改善溝渠和道路條件之外,別的也是一概沒有辦法可想。回想起唐朝時長安的規劃,盛唐時的街道寬廣清潔,兩邊植有樹木,有明溝暗溝,在防火,衛生等諸多方面,八百年前的老祖宗還甩了後人一百條街,這真是叫人慾哭無淚了。
“駙馬,駙馬,公主叫您過去。”
張佳木出神的這一小會兒,兩個會騎馬的女官打馬過來,連聲叫喊。
叫了幾聲沒見他答應,聲音不免是大了一些。這麼一來,旅途無聊的眾人都是伸出頭來看,見是公主找駙馬,於是都又似笑非笑,把頭縮了回去。
年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