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經過改革,再加設法院,和大理寺的職掌也就分明清楚了。
兵部則成為制衡軍隊的部門,權力有加大的地方,也有收縮的地方,工部聽說也有大舉動,但,暫且還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只是把一部分職掌歸了太府,或是劃給了銀監。
吏部和禮部是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的地方,禮部不提,原本職司有限,吏部則是號稱天官衙門,是六部之首,吏部尚書可以與內閣首輔抗衡,終明朝二百多年,吏部尚書向來是位高權重,甚至,吏部的普通官員,書辦交員,都可以發展到操縱朝局的地步。
明末赫赫有名的東林黨,起源就是幾個在吏部的創始人,利用京察等職權,掌握京官的命門,漸漸的壯大,成為明末第一大黨。
現在這個時候,動吏部的代價太大,正常的官員委派,考核,還需要吏部的合作。
而且吏部尚書王直也是元老重縣,資格僅次於王旗等人,也是朝中一等一的老牌大臣,當年王振用事,王直就是吏部尚書了,二十多年下來了,此老仍然在吏部位上,天底下不知道多少官員是他放出去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這樣的人,不是一場政變就能打倒的,誅曹吉祥容易,想徹底剷平一個文官元老大臣,除非把整個官場隊伍都剷除了。
這顯然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王直這個老尚書只能丟在那兒不動,不僅如此,老尚書還有自己的底氣來堅守地盤……吏部也是新吏員進入最少,改制幾乎沒改的大部之一了。
其實王直身後,還有一干元老重臣,就算是張佳木想不給這個面子,也得好好想想,是否值得。
而堅守吏部,也應該是這群老臣計較定了的。
開始只說是改俸祿,後來又把火耗和商稅徵收也改了,攤派什麼的也全部都綜合名實,能免則免,不能免改為正賦,而不準再有新的攤派。
這不只,錦衣衛的監察司和都察院都奉有嚴命,地方官員再有藉口攤派的,一定會被彈劾逮捕。
至於驛傳也是改的厲害,以前的一套行不通了,現在官員過境,只能按規定來住驛站,絕不能帶親屬家人,騷擾地方。
以一縣為倒,在改制前,驛站一年要用三萬兩銀子,歸本縣一萬五千戶人家攤派,每家二兩銀,再加上乾草等攤派,百姓苦不堪言。
甚至有官員根本不走驛站,也不出門,但是把住驛站的資格倒賣出去,再由買的人去和驛站談判,拿走六成到八成的費用,驛站少花了的錢歸官員所有,而買資格的人,也平白落了一大筆的好處。
對於普通的驛夫來說,卻是苦海無涯,勉強生存罷了。
改制到這裡,已經是一發不可收拾了,說實在的,到這時候,大家才醒悟過來,太保所為,真的是深思熟慮,開頭根本不說變法,但到了現在,誰都是知道,大明官場,已經在進行了一場沒有號稱變法的變法!
沒有火耗歸公和攤派整理,就沒辦法加體祿,地方制度一改,就必定要改吏治,到這時候,**的規制當然就要配合地方,不然的話,比重失衡,頭輕腳重,一定會跌倒。
所以一樣樣就這麼改下來,說起來這改制裁撤部門額定俸祿和吏員人數品級,這都是內閣主導,但誰心裡不清楚,樣樣事都是張佳木於其中主持?
再加上現在轟轟烈烈的裁撤六部吏員,改制新軍制,妾漕運為海運,更是給大明官場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個月時間,能做到如此地步,偏生還是潤物無聲的做法,張佳木手段的高妙,自是叫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但,越是這樣,元老們就越非得緊持不可。
現在誰知道張佳木下一步能幹出什麼來?現在大家已經清楚了,內閣已經被張佳木牽著鼻子走,李賢這個負文官重望的中生代官員根本不是對手,從這一次風波到改制,李賢全無辦法,只能盡力配合。
倒不是李賢骨頭軟,實在是張佳木營造出來的氛圍就只能叫你配合。
不配合,就是千夫所指的罪人,李賢這種人,丟官罷職不怕,但怕的就是名譽受損,輿論不支援,就算是致仕回家,將來也不落好,再鄉士伸,無人往來。
當然,這只是一個層面上的事,另外一個層面,便是叫他知道改制之好,自己心甘情願的配合。
幾個月的時間,幾乎每件事都是這樣辦成,李賢的威望雖未受損,但,眾人也是明白,想叫他對抗張佳木,勢必也是無此可能了。
李賢不成,內閣裡的別人當然不成。
思量來思量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