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引起災難並且把人民的騷動變為內戰的,完全是由於共和國的龐大。在一個自稱為共和國的國家裡看到,所有人都安靜無事的時候,那就可以肯定,在那裡是沒有自由的。”

巴黎·哥特·公元1137年

這是我們在歷史上第一次到巴黎,一個你所不熟悉的巴黎。

巴黎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遠在左岸香頌誕生以前,遠在存在主義在咖啡館裡風靡以前,遠在肖邦雨果大仲馬莫奈出生以前,遠在拿破崙和大革命以前,遠在所有我們聽說過的有關巴黎的浪漫以前,巴黎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城市了。那個時候的巴黎我們並不熟悉,它並不精緻浪漫,但在某種程度上,那一個巴黎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的影響,甚至高於後來我們知道的這些精緻的浪漫。

今天去巴黎,多半會跟著導遊的腳步,走過那些令法國人無比自豪的恢弘的建築:鐵塔、羅浮宮、凱旋門、凡爾賽。這些是16世紀到19世紀革新年代的建築,包含文藝復興風格、新古典主義、現代性和金屬美學,令人嘖嘖稱奇。不過,當你為這些美景發出驚歎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雨果會在《巴黎聖母院》中對這一切大加嘲諷?而又為什麼《巴黎聖母院》會設定在15世紀而不是雨果所生活的19世紀?

那曾經的巴黎是一個什麼樣的巴黎?

【島與征服】

我們從羅馬帝國走出來,就走進陷落的千年。

羅馬帝國的晚期陷入帝國特有的困境。征服帶來領土,然而帝國過於龐大和複雜,政治機構已不能控制。為了行使管轄的權力,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又進一步分裂,一半由羅馬人統治,一半由蠻族統治,而蠻族統治的區域又分成更小的區域,這種趨勢一直進行,帶來的後果是整個帝國失控,無法運轉。隨之而來的是公共精神的衰落,亞里士多德提倡的政治的美德和普魯塔克宣傳的共和精神已經消失不見,平民把時間都放在節日和鬥獸場,對娛樂充滿熱情,對政治和公共事務毫無興趣,久而久之,在政治上獨有建樹的有力人物越來越少。

就像所有歷史上宏大的衰落,當由上和自下兩個方向的衰落兼具,整體衰落就不可避免。這一切給了蠻族可乘之機。

“蠻族”是羅馬對歐洲東部生活的日耳曼遊牧部落的稱呼。用這個帶有一定貶義的稱呼,是為了表明他們在文化制度上無法與羅馬相比。這個詞最早是古希臘人用來形容除希臘以外的所有人,在最初只是表示語言的差異,並無褒貶,只是在希波戰爭之後專用來稱波斯人,而在希臘化時代才形成固定的觀念:蠻族就是缺乏理性、缺乏理解力和自制力、缺少文化的外族人。羅馬延續了這樣的傳統,起初對蠻族人只是統治。希臘和羅馬有傲視他人的資本,但是最終他們都被蠻族人結束了國家。

羅馬的陷落讓歐洲進入零散割據的狀態長達10個世紀之久。在這一千年的分裂狀態中,歐洲大陸上換過了不計其數的主人。如果你也像我一樣,記不住各種年份和名字,那麼這段時間一定是一個令你望而卻步的黑匣子。就像站在電影裡紛繁飛過各種資料碎片的大螢幕前,眼睛滑過無數名字,一時間讓人茫然無措。蠻族如洪水,從東部高地奔流而下。汪達爾人、哥特人、撒克遜人、凱爾特人、雅利安人、法蘭克人,每個民族都在原本被帝國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國。整個歐洲碎成了片。

從3世紀開始,蠻族的入侵就成為瓦解羅馬帝國的最重要的力量。沒有人確切知道蠻族遷徙的原因是什麼,只能知道大致的過程和脈絡。公元4世紀,哥特人建立了龐大的帝國,雖然鬆散,但跨度很廣。與此同時,匈奴人開始由東向西突進,迅速崛起。匈奴人一直生活在中亞草原,不斷和華夏民族交戰,秦朝為此修建長城,秣馬厲兵,徙民戍邊。強大的漢朝與匈奴交戰,衛青、霍去病、張騫將漢帝國的版圖逐步向西擴張,東漢時竇固、耿恭率兵,聯合南匈奴擊破北匈奴。北匈奴遷徙而去。有人認為正是這支北匈奴後來崛起,向西進攻,深入歐洲腹地,逼得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匈奴擊破了哥特帝國,哥特人被迫向西遷徙,與羅馬交戰。

哥特人的馬蹄最終越過羅馬防線。這勝利並不容易,羅馬的最後幾任皇帝都曾奮力抵抗蠻族並維持戰果近一個世紀。直到395年,羅馬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帝國之後,哥特人才有了勝利的希望。公元405年,萊茵河被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的大軍突破。410年,羅馬城陷落。418年,第一個蠻族王國西哥特王國建立。從此,蠻族勝利一發不可收拾。439年,汪達爾王國定都迦太基。451年,匈奴王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