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有富家子弟,也有民間草根。他們的年齡不一而足,有的年富力強,有的初出茅廬,有的已屆垂暮之年。這些士子,對於科舉考試,抱著“出門便作焚舟計,生不成名死不歸”的意向,直至考得精疲力竭,考得面黃肌瘦,考得家財兩空,也不惜前赴後繼。中唐才子盧綸,畢生沒有能夠中舉,心有不甘,又將自己的四個兒子也送上考場,直到一個個都中了進士,這才長舒了一口氣。
這場考試對於他們的人生來說,實在至關重要……
那一天,錢起夜宿客店,晚間難以入眠,遂在客舍之中獨吟,忽然,“遽聞人吟於庭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十個字,猶如天人之語。錢起一驚,出來視看,哪裡有人,眼前不過清風明月而已。是誰在吟詩,莫不是鬼怪?
不過,這兩句話,錢起倒是默默地記在了心裡。
到了京城,在尚書省的考場上,考生們一字排開,等待試卷的發放,大氣不敢出一聲。考題發下來,錢起一看,是“湘靈鼓瑟”,審題之下,隨即開始動筆,筆下清新致遠,流暢如水。寫到末尾,錢起腦海裡突然冒出那晚在客店裡的情景,心下不禁一動,遂將那句無意間覓得的天人之語,作為落筆之末。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主考官李暐在眾多的試卷中,獨具慧眼地發現了錢起!尤其是末尾一句,讀了又讀,愛不釋手,“擊節吟味久之”,以為絕唱,“此必有神助之耳”。於是,錢起幸運地榮登金榜,一舉成名。
這則故事,是一般讀書人樂意接受的。中國是個喜好編撰故事的國度,有時一件事情可以有若干個版本,由好事者加油添醋,廣為流傳,百年之後,真假難辨,弄得後人考據時絞盡腦汁,莫衷一是。錢起名列“大曆十才子”,以至於後來的詩名,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這首應考詩,尤其是末尾這一句。後人編出錢起有如神助這則小故事來,大約是驚異於作者的神來之筆,就像王勃登臨滕王閣時寫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妙句,一創而新,仿之不得。當年與錢起同榜及第的進士陳季寫得也不錯“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雖亦為佳句,相比之下,意境上卻遠不如錢起來得空靈自在。
命題作文,比的就是才氣與文筆。這一首詩,或者說,這一帶有傳奇色彩的佳句,改變了錢起一生的命運。中國文人的成功與揚名,有時就是靠一兩個觀點,或者一二佳句,垂名千古。
眨眼之間,昔日的窮酸秀才,立即成為名聞天下的進士名人。錢起的這次京城趕考之旅遂為千古美談。
才子之名,錢起不是浪得。他的作品,詩人王維深為嘉許。兩人是好朋友,常於月下徘徊吟詠,或於林中閒坐,性情相投,談文論道,其樂陶陶,一派隱士君子之風。錢起是個內心安靜的人,即便在“安史之亂”,他與友人投奔南山佛寺,一路疾走,也能氣定神閒,並吟出“香雲空靜影,定水無驚湍”這樣閒適的句子出來。但對於朋友的離去,他卻是悲不能禁,發出“分袂一相嗟,良辰更何許”的浩嘆。用錢起自己的話說,他本是“自樂魚鳥性”的人,習慣於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所以他的詩文,寄情山水,心繫賓朋。
虹橋門戶網。
第61節:錢起: 曲終人不見(2)
當時,錢起與郎士元齊名。士林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兩人的名氣,直追律詩高手沈佺期與宋之問。唐代著名選評家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對這兩位也是推崇有加。這本詩集,選錄了唐肅宗至德初年(公元756年)到唐代宗大曆末(公元779年)20多年間著名詩人的作品,共有26人130多首詩。錢起和郎士元的詩作,分別被列為上、下卷之首。書中提及:
(郎士元)與員外郎錢起齊名。時朝廷自丞相以下,出牧奉使,無兩君詩文祖餞,人以為愧,其珍重如此。
——《唐才子傳》
那些出京的幹部,如果請不到錢起或者郎士元出席,約不到飯局,等不到詩稿,就會很慚愧,很沒面子,其他人也會笑話。可以想象,約請錢起做詩的人紛至沓來,源源不斷。今天送張中丞赴桂州,題有“寇恂朝望重,計日謁承明”;明日王相公赴范陽,寫得“去鎮關河靜,歸看日月明”;後天又有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