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趙啟海:離開冼星海的日子(4)

沉醉於創作抗戰歌曲的趙啟海與民族音樂之間,有著怎麼也繞不開的緣分。而“西部歌王”王洛賓,又是趙啟海民族音樂情結中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1939年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組織“中央西北巡迴教育團”,趙啟海與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的著名電影導演鄭君裡、攝影師姚士泉、美術師韓尚義等由重慶出發,前往西安、綏遠、寧夏、內蒙、甘肅、青海等地宣傳抗日。沿途,電影廠還拍攝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

從蘭州到達青海西寧的一天晚上,趙啟海一行人巧遇在此採風的音樂家王洛賓。王洛賓曾在北師大音樂系專攻聲樂和鋼琴,1934年因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忍痛中途輟學,告別母校到一所中學去教音樂。盧溝橋事變後,王洛賓離開北平,幾經周折到了山西,參加了西北戰地服務團,創作了《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等歌曲。這些歌不僅在西北,而且在全國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當時,身在西寧的王洛賓聽說重慶來了個巡迴教育團,還來了電影導演鄭君裡及抗戰歌曲《到敵人後方去》等的詞作者趙啟海,便趕來相會。兩個音樂家與一個導演在西寧市郊一家騾馬店碰頭,他們談得非常投機。那天,王洛賓一臉黝黑,戴一幅眼鏡,披著一件無面的羊皮上衣,下著大棉褲和氈鞋,看上去非常年輕。他坐在炕沿上低聲說自己正為歌劇《作為奴隸的愛情》蒐集資料,還說起自己在這採風以來所蒐集到的西北人的歌和動人的故事。有關於這次與王洛賓的會面,若干年後趙啟海也曾對張先華講過,他記得當時王洛賓這樣說,“其實我的歌源在黃土高原,從‘花兒’透露出來的東西都是由一顆清澈的心開始的,所以才珍貴”。

在王洛賓的講述中,趙啟海得知他與西北民歌命運相聯的緣起。1938年,王洛賓和作家蕭軍、戲劇家塞克準備到新疆開展工作。在前往蘭州的途中,路遇大雨,歇息在六盤山下的一個馬車店。在那裡,王洛賓見趕腳的車伕們嚷著要老闆娘唱歌。老闆娘的“花兒”唱完,王洛賓一時愣住了,他沒想到這支歌兒有這樣攝人的魅力。這是他第一次聽到了西北民歌“花兒”《眼淚的花漂滿了》。曲調大起大落,充滿動人的張力,王洛賓被那哀婉的歌聲深深打動……原本,王洛賓打算去法國深造音樂,可這時他不想離開了。於是,他就深入民間採風。

後來傳遍全國的民歌《紅棗兒香》也是王洛賓費心蒐集整理而就的。當初王洛賓在一個農村女孩的口裡第一次聽到那首歌的曲調,感到非常動聽,於是他透過那個小女孩,找到她的爸爸,又找到她的爺爺,最後找到爺爺的老母親,一個頭戴紅玫瑰的白髮老婆婆,細細詢問才知道,那是一首清朝少數民族迎接官員的歌。

那一晚,趙啟海與王洛賓等人一聊就是半個晚上,王洛賓邊講邊唱,鄭君裡叫趙啟海把譜記下來以後用在電影裡。趙啟海臨走時,根據王洛賓的意見,將他整理的西北民歌《草原情歌》改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此後,趙啟海把王洛賓的《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沙裡洪巴》、《虹彩妹妹》等等好聽的西北民歌帶到了戰時的陪都重慶,一唱便轟動山城。隨之又有人傳到昆明,以至緬甸、馬來西亞和南洋各國。甚至,以後趙啟海定居美國,他將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等西北民歌首先介紹到了聯合國各國代表面前。透過他深情淳厚的歌聲,我國西北民歌在美國廣為流傳、風行一時。

1940年夏,西北巡迴教育團完成宣傳教育任務,趙啟海也蒐集了大量的西北民歌,為他日後音樂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安全返回重慶。自此之後,趙啟海對於民族音樂的痴迷大增。當年秋,他決定進入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學習,主攻聲樂,輔修作曲。蔡紹序是他的聲樂老師,作曲老師則是劉雪庵。《柳條長》這首歌曲便是趙啟海與劉雪庵共同創作的,這首優美歌曲的曲調中充滿了濃厚的西北民歌風韻。

txt小說上傳分享

趙啟海:離開冼星海的日子(5)

那時,在青木關音樂學院的大琴房中有一架被稱作“雙手萬能”的鋼琴,意思是這臺鋼琴已經彈不成音了。可是,儘管條件艱苦,卻難以阻擋趙啟海頑強學習的熱情。為了多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音樂造詣,打好理論和實踐基礎,他幾乎每天都要到琴房來,練習彈奏貝多芬的鋼琴曲。

趙啟海對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都非常喜歡,他不僅愛唱中國的民歌,還愛唱京劇。在美國,朋友聚會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