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號┭�檔穆既∪盟�朔懿灰眩��閃巳�宓諞桓齟笱���

“系主任沈壽銓教授是位著名的育種專家,曾是燕京大學作物改良試驗場負責人,他講的內容很多都是自己搞科研的體會,內容豐富。沈壽銓教授給我們上小麥育種課,講得很好,把小麥的進化、分類、育種的理論與技術講得深入淺出,很有吸引力。餘松烈教授講的遺傳課,也很生動———他長期從事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範推廣,首創過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李振聲說,兩位教授的授課使自己從理論上提高了對小麥育種的認識,為後來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李振聲:民謠“要吃麵,種小偃”的背後(4)

“餘教授,我來看望您了。”2006年9月29日,出席母校百年校慶活動的李振聲敲門走進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著名小麥栽培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餘松烈的辦公室。看到自己的學生,餘松烈高興地迎上前:“振聲,你好!”兩位院士的手緊緊相握。

李振聲關切地向老師詢問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餘松烈也十分關心地瞭解李振聲的研究進展。餘松烈說:“你的工作很有成就,有這樣的學生,是當老師最引以為自豪的。”

在學校讀書期間,餘松烈是李振聲的輔導員老師,並給李振聲等1951屆學生講授《生物統計》和《遺傳學》兩門課程。李振聲說:“我能走上遺傳學研究的道路,與老師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關係。當時餘教授教我們生物統計和遺傳學兩門課,他講課十分精彩,能把深奧的道理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特別是遺傳學,講得深入淺出。有一次考試,餘教授給了我一個高分,這給我很大的鼓勵。”

而後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兩人的工作和研究領域又都選定在農業科學上並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一直到今天他們仍然站在該研究領域的第一線。50多年來,兩人相互尊重,在工作和生活上一直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絡,用餘松烈的話說“我們當然是師生關係,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我也把他當作自己的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

師生相聚總感到時間的短暫。分別之前,李振聲提出要與餘松烈老師合個影。照像時,他執意讓老師坐著,自己站著。他說:“老師的教誨讓我受益終生,在老師面前我永遠是學生,對老師要畢恭畢敬。”攝影師按下快門,記載下兩位院士感人的師生情。

餘松烈得悉李振聲獲獎的訊息後表示由衷的高興,說:“李振生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是對他長期致力於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工作的肯定,李振聲院士在山東農學院求學期間學習就非常勤奮,同時他的天分也很高,人非常聰明,自然他的學習成績也就位居班級前列了。當然,李振聲院士獲獎的主要原因還是要歸功於他後天的刻苦努力,首先是因為他的勤奮,在科學的道路上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科學研究需要腳踏實地。”餘松烈還介紹說,李振聲多年來一直關心著母校山東農業大學的發展,對學校的科學研究給出了許多有指導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他還給母校師生做過學術報告並多次捐款。

當年讀大學時,山東農學院農場繁殖了山東正推廣的齊大195、扁穗小麥、魚鱗白等幾個優良品種。一次,李振聲回老家,於是將學校農場繁殖的這些優良品種捎帶了一些給老鄉,“種植後確實比當地老品種增產,鄉親們都來換種。看著這樣的紅火場面,我就從此暗下決心,一定搞好小麥育種”。

參加工作以後,李振聲非常繁忙,但是每次回家時都不忘帶回麥種在家鄉田地裡做實驗,南謝村村委書記劉元臣回憶李振聲回家時的情景,情緒仍很激動:“(20世紀)70年代,振聲叔正在研究小麥,每次回到村裡,他都會帶一些麥種來村裡搞實驗,返回北京的時候再包一些家鄉的土壤帶回去研究,看看我們村裡的土地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小麥種子,淄博市乃至全國好多地方的小麥都是振聲叔研究的麥種。”劉元臣說,李振聲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就是兢兢業業,來去匆匆。

李振聲自離開家鄉後,一直關心著家鄉的發展變化,每每在報紙上看到家鄉可喜變化的報道時非常高興,總是剪下來收藏。

2005年初,淄博六中開展了新老校友兩地情通訊活動,04級9班全班同學給李振聲寫了信。當時,他正忙於去海南參加200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會後還要為剛剛病逝的老伴辦理後事,但他仍然給同學們寫了回信,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老校友對母校無限的眷戀和美好的祝願:“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