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松烈院士來西安出差的訊息後,他偕同夫人登門看望自己的老師,並誠懇地把老師邀請到家裡吃飯。儘管兩人都是院士,但由於一位屬於中國科學院、一位屬於中國工程院,在北京開院士大會的時候兩人並沒有太多見面的機會,而且開會期間每位院士的日程都安排得相當緊湊,儘管如此,李振聲依然在每一個可能遇到的場合,向老師餘松烈噓寒問暖。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的退休教授尹承佾是李振聲在山東農學院求學期間的同班同學,談起自己的老同學李振聲,尹承佾十分興奮。尹承佾一直到現在還記得大學畢業時,自己和李振聲以及另外一位同學共同完成畢業論文的情形,他說:“當時李振聲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哪怕是一個細微的知識點他也要尋求驗證。自己在工作中由於研究方向很接近經常與老同學交流切磋,發現李振聲在為人處世上還保持著以前謙和有禮的態度,做事情依然很紮實,‘有一說一’,從不說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李振聲:民謠“要吃麵,種小偃”的背後(13)

“長期以來,您一直堅持工作在第一線,在農業學科研究領域裡孜孜以求,為我國小麥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天我代表中科院黨組前來給您拜年。”2007年春節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緊緊握住李振聲的雙手說。

“也許我們需要更新農業的概念。農業不僅僅指糧食,還有更多的涵義。”談到我國的糧食問題,路甬祥與李振聲探討說,“現在人們已不滿足於吃飽,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更加關心營養結構,我們需要走優質高產的農業發展道路。”李振聲回應:“是啊,我們不僅需要多生產糧食,還要生產品質更好的糧食。”路甬祥與李振聲還討論了作物品種、生物安全和科技人才培養等問題。

臨別時,兩位科學家聊起了業餘愛好,路甬祥指著李振聲客廳牆上一幅“寧靜致遠”的書法作品說,“您的書法見長啊!”李振聲笑著介紹,退居二線後,自己最初摸索著寫寫畫畫,後來中科院邀請了歐陽中石先生為離退休人員作指導,書畫才算逐漸入門。

李振聲的女兒李濱說:“父親平時沒有什麼愛好,不會抽菸,也不會打麻將。他認為那些東西容易讓人浮躁。就是看看電視,散散步,常常愛去小麥育種基地走走。他一有時間,就在家練習書法,寫字會讓人心情沉靜。”

“以後,我要讀讀書、看看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業諮詢工作。最主要的是著力培養青年一代,促進他們的工作有更大的發展。‘長江後浪推前浪’,只有年輕一代上去了,科學才有發展。”李振聲是這樣安排自己以後的工作和生活的。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以“農民的兒子”自居的李振聲始終以這種質樸的情懷,關注著中國農業的發展。“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在祖國的大地上,農業會持續發展,農民會不斷增收,農村將走向繁榮。”李振聲表示,今後他“要在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上下大工夫,多出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科研成果,用科技造福億萬農民”。

“以興趣始,以毅力終”,這是李振聲的座右銘。誠然,積跬步方能致千里。無疑,這種興趣就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就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而正因為有了這種讓農民日子過得更好的人生目標,他在枯燥的實驗田地裡守望盡責,壯心不已,奮鬥不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1)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後被國際同行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1991年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自小我與雜交水稻結下了不解的情愫

年已71歲的袁隆平,臉因經年累月風吹日曬而佈滿溝溝壑壑,那彷彿代表著一種農民式的滄桑感和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的複雜組合。在他的辦公室裡,常年放著三樣東西:草帽、毛巾和西裝。因為他每天都要下田檢視試驗田,戴上草帽、毛巾就走;而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