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週而復始。宋子文脫離了時代,他也被時代逐漸淡忘。
1971年春天,美國的氣溫還充滿寒意,宋子文忽然萌生雅意,與夫人張樂怡去舊金山訪親會友,想舒展一下多年困悶的心情。4月23日,他們見到了老朋友,時在舊金山廣州銀行工作的愛德華·尤,老友見面,十分高興,交談非常熱烈。當晚,愛德華·尤在家裡設宴款待宋子文夫婦,並請來一些故交作陪。晚宴上,宋子文面帶微笑,邊吃邊談話,不時抬起手來,作一些優美的手勢,表現出少有的興致,人們好像又看到了年輕時的宋子文,那個有著紳士風度的儒雅的宋子文。
突然,宋子文停下來,他睜大眼睛,面露驚恐地站了起來,額上沁出汗珠,兩手僵直,還沒有說出一句話,便僕到在地。待人們會過神來,扶起宋子文來,他已經死了。沒有留下遺言,這走了77年之久的生命之鐘,就永遠停擺了。後來,屍體解剖表明,一小塊食物堵在他的氣管裡,因呼吸障礙導致心力衰竭而死亡。以77歲的年齡辭世,從當時來看,應該也算高壽,但以宋子文這樣一個經過很多風浪,有過許多曲折經歷的政治人物,讓生命結束在一頓豐盛的晚宴上,卻是讓人所想不到的。
宋子文逝世後,臺灣媒體立刻做了報道,《中央日報》在第一版刊登了遺像,並刊載《宋子文事略》,稱“宋故院長一生熱愛國家,於北伐、抗戰與戡亂諸役,或主持政府度支,或折衝於國際垓坫,或主持中央與地方政務,皆有重大貢獻。”臺灣當局迅速作出反應,蔣介石派人送了一塊題有“勳猷永念”四字的匾額,“副總統”嚴家淦、“考試院長”孫科等一些官員發了唁電,但引人注目的是,宋子文的大姐宋藹齡在美國,沒有參加葬禮,而宋美齡也以中共將派宋慶齡赴美為由,宣佈不參加宋子文的葬禮。宋子文倘若地下有知,當會有無盡的遺憾。
宋子文死在美國,尼克松總統禮節性地向蔣介石和宋美齡發了一封唁電雲:“他報效祖國的光輝一生,特別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我們共同的偉大事業所作的貢獻,將永為美國朋友們銘記不忘。”
5月1日,在紐約市中心的教堂舉行了宋子文的追思禮拜,參加儀式的有宋子文的###張樂怡和他的三個女兒、宋子文的三弟宋子良、宋子文的好友顧維鈞、臺灣駐美“大使”劉偕等數百人。顧維鈞在致辭中稱譽:“不論在國內或國際,宋氏的令譽,將永垂不朽!”作為一個老資格的外交家,顧維鈞特別讚賞宋子文對廢除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治外法權及領事裁判權等不平等條約所作的貢獻。
宋子文在青年時代,曾是宋氏家族的優秀代表,在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下,熱情投入國民革命,贊成國共合作,他堅持民族主義立場,反對外敵侵略,曾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確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平等地位,併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爭取外來援助,作出過旁人不可取代的貢獻。但宋子文的民族主義立場是有特定限制的,當人民大眾的利益與他所代表的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就走到了民族主義的對立面,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宋子文的靈柩,曾停厝於紐約州北部的佛恩崖公墓的地下室,據說是“以備將來安葬”。很顯然,宋子文至死也沒忘記他的祖國,他的故鄉,美國再好,畢竟是異國他鄉,他當然更希望聽海南文昌的椰風海韻,看黃浦江畔林立的高樓,希望有一天葉落歸根,這恐怕是他客居生涯的一個最為固執的信念。我們希望宋子文的這一信念最終能變為現實,讓他能埋骨桑梓之地。
少帥張學良(1)
1946年11月2日上午,一架大型飛機從重慶白市驛機場騰空而起,衝向茫茫的雲海,徑直向東飛去。偌大的機艙中,只坐著一對中年夫婦,男的身穿藏青色中山裝,臉色憔悴、兩鬢染霜,但眉宇間仍透出勃勃英氣,他,就是十年前發動西安事變的領導人物,家喻戶曉的張學良,倚偎在身邊的漂亮女士便是他的紅顏知己趙四小姐趙一荻。
張學良微閉雙目,倚靠在椅背上,想到蔣介石在囚禁他十年後,還要將他押解到臺灣這個陌生的孤島去,不禁長嘆一聲,感慨良多,過去經歷的種種風雲也一齊湧上心頭。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在遼寧省海城縣一個叫張家窩堡的小村莊。他父親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張學良是他的第一個兒子,再加當時張作霖又打了勝仗,便為張學良取乳名叫“雙喜”,後來又因張學良出生時,他母親聽到村裡有人呼喊“小六子”,所以又改為“小六子”。
張學良七八歲時,他父親就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