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達到,因為他苦苦等待的那個人,已經做好了準備。

【軍閥】

宋應昌等的人,叫做李如松。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兒子。

以往我介紹歷史人物,大致都是從家世說起,爺爺、爹之類的一句帶過,然後再說主角兒子,但對於這位李先生,只能破例了,因為他爹比他還有名。

作為明朝萬曆年間第一名將(首輔申時行語),李成梁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人——特別是蒙古人,一聽到這名字就打哆嗦。

李成梁,字汝器,號銀城,遼東鐵嶺衛(即今鐵嶺)人。這位仁兄是個超級傳奇人物,四十歲才混出頭,還只是個小軍官,不到十年,就成為了邊界第一號人物,風頭壓過了戚繼光,不但當上了總兵,還成了伯爵。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白給的,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槍,踩著無數人的屍體(主要是蒙古人的),紮紮實實打出來的。

據統計,自隆慶元年(1567)到萬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間,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殺人,年年升官,從沒消停過,平均每年都要帶上千個人頭回來報功。殺得蒙古人魂飛魄散,搞得後來蒙古人出去搶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幟,基本上都是掉頭就跑。

事實上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還是一個影響大明王朝命運的人,關於他的事情,後面再講。這裡要說的,是他的兒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長子,時任宣府總兵。

說起來,宋應昌是兵部的副部長,明軍的第二把手,總兵都是他的下屬。但作為高階領導,他卻一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丟面子,絕不僅僅因為此人會打仗,實在是迫不得已。

說起來,那真是一肚子苦水。

兩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統一全國後,為保證今後爆發戰爭時有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