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進軍,途中遇到權應銖帶領的義軍(老百姓自發組織的武裝),雙方展開大戰。
在鏖戰中,由於福島正則指揮不利(日方自承),優勢日軍竟被民兵擊退,丟棄大量武器、糧食,全軍撤退。
由於福島正則的失敗,民兵們乘勝追擊,一舉收復永川、義城、安東等地,“名將”福島正則連連敗退,固守慶州。
和小早川叔叔比起來,毛利輝元侄子也不走運,他也輸給了民兵。
萬曆二十年(1592)八月十四日,毛利輝元、安國寺惠瓊率第七軍,向全州進發,由於官兵都已逃走,民兵首領黃璞率軍與敵作戰,激戰一天,日軍死傷慘重,被迫退走。
下一個倒黴的是黑田長政。
萬曆二十年(1592)九月六日,忠清道義軍首領趙憲,率領民兵攻擊黑田長政第三軍,經過激戰,黑田長政輸了。
不但輸了,而且他輸得比上幾位更徹底,不但被民兵打敗,連老巢清州城(朝鮮地名)都丟了,連夜逃走。
這還沒完,一個月後(十月三日),他又率三千餘人進攻延安府(朝鮮地名),守城的只有不足千人的民兵(政府軍早沒影了),經過三天的戰鬥,日軍攻城不下,反而被城內突襲,大敗而退。
總而言之,日軍將領的水平呈現反比例,實踐證明,吹得越厲害,打得越差。搞笑的是,那位而今在日本國內評價一般的第一軍軍長小西行長,在戰爭中卻表現得很不錯,之所以沒人捧,主要是因為他後來在日本關原之戰中被人打敗,下場也慘,被潑了無數汙水,成了反面典型。
所以說,鬼子的宣傳要真信了,那是要過錯年的。
很明顯,豐臣秀吉不玩遊戲,也不看電視,他很清醒,於是在初期的勝利與失敗的亂象之中,他選定了那個最合適的指揮官——小西行長,並將大部分作戰指揮權交給了他。
而在此之後長達數年的戰爭中,這個名字成了史料中的明星人物,出鏡率十分之高,其他的諸多所謂名將,都成了跑龍套的,偶爾才出來轉轉。要知道,日本人並不傻,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
打了一輩子仗的豐臣秀吉,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以往的幾十年裡,他的眼光幾乎從未錯過,這次似乎也不例外,種種跡象表明,他做出了一個極其正確的抉擇——相對而言。
第十四章 明朝的憤怒
【時間,只需要時間】
從戰績上看,小西行長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指揮官,作為先鋒,他擊潰了朝鮮軍隊,並鞏固了戰果,雖然其他同行的表現不如人意,李舜臣也過於強悍,但在他的掌控下,朝鮮大部已牢牢地控制在日軍的手中。
很快,各地的叛亂將被平息,我們將向下一個目標挺進。
日本正在準備,朝鮮正在淪亡,明朝正在爭論。
自打日軍六月入侵以來,明朝的朝廷一刻也沒消停過,每天都大吵大鬧,從早到晚,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兵部那幫粗人十分想打,部長石星尤其激動,甚至主動請願,表示不用別人,自己帶兵收拾日本人。
但他剛提出來,就被罵了回去,特別是兵科給事中許弘綱,話說得極其難聽,他認為,把敵人擋在門口就行了,不用出門去擋(御倭當於門庭),此外他還批評了朝鮮同志,說他們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幾個俘虜就要封賞,自己打仗卻是望風而逃,土崩瓦解(望風逃竄,棄國於人),去救他們是白費勁。
朝廷大多數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恰好此時,朝鮮國王又提出渡江避難,按說過來就過來吧,可是遼東巡撫又上了個奏疏,說我這裡地方有限,資源有限,只能接收一部分人,其餘的切莫過江,本地無法接待。
末了還附上可接收難民名額——“名數莫過百人”。
這下朝鮮國王也不幹了,我好歹是個國王,只讓帶一百人過來,買菜做飯的都不夠啊!
難民問題暫不考慮,到底出不出兵,幾番討論下來,朝中大臣幾乎達成了共識——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鮮就要亡國,一個人發話了:
“應該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沉默了,經過商討,明朝確定了最後方針——出兵。
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萬曆。
很多人都知道萬曆皇帝很懶,知道他長期不上朝,知道他打破了消極怠工的最長時間紀錄(之前這一紀錄由嘉靖同志保持),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
他雖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