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0部分

,逮住這麼個機會,諸位首領連全屍都撈不著。

可是,不是曹文詔。

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

崇禎六年九月,曹文詔被調離,赴大同任總兵。

關於這次任命,許多史書上都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自毀長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調走,純粹是找抽。

而這筆帳,大都算到了御史劉令譽的頭上。

因為據史料記載,曹文詔當年在山西的時候,跟劉御史住隔壁,曹總兵書讀的少,估計也不大講禮貌,欺負了劉御史,兩人結了樑子。

後來劉御史到河南巡視,曹總兵跟他聊天,聊著聊著不對勁了,又開始吵,劉御史可能吃了點虧,回去就記住了,告了一黑狀,把曹文詔告倒了,經崇禎批准,調到大同。

史料是對的,說法是不對的。

因為按照明代編制,山西總兵和大同總兵,算是同一級別,而且崇禎對曹文詔極為信任,別說一狀,一百狀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後揭曉。

崇禎七年(1634)初,皇太極率軍進攻大同。

崇禎是個很苦的孩子,上任時年紀輕輕,小心翼翼地裝了兩年孫子,幹掉了死太監,才算正式掌權,掌權之後,手下那幫大臣又鬥來鬥去,好不容易幹了幾件事(比如裁掉驛站),又幹出來個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幾年,最後還是沒轍。

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很勤奮,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著補丁,也不好色(估計沒時間),兢兢業業這麼多年,沒享受權利,盡承擔義務。這樣的皇帝,給誰誰都不幹。

很可憐。

可憐的崇禎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詔調到大同,是因為他沒有辦法。

家裡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畢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這麼多,要有兩個曹文詔,這事就結了。

對於皇太極的這次進攻,崇禎是有準備的,但當進攻開始的時候,才發現準備不足。

皇太極進攻的兵力,大致在八萬人左右,打寧遠沒指望,但打大同還是靠譜的。

自進攻發起之日,一個月內,大同防線被全面擊破,各地紛紛失守,曹文詔雖然自己很猛,蓋不住手下太弱,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擊破周邊地區後,皇太極開始集結重兵,攻擊大同。

大同是軍事重鎮,一旦失陷,後果不堪設想。就兵力對比而言,曹文詔手下只有兩萬多人,而主力關寧鐵騎,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崇禎也玩命了,在他的調派下,吳襄率關寧鐵騎主力,日夜兼程趕往大同,參與會戰。

曹文詔也確實厲害,硬扛了十幾天,等來了援兵。

皇太極眼看沒指望,搶了點東西也就撤了。

崇禎七年(1634)的風波就此平息,手忙腳亂,終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詔同志就慘了,雖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為最高指揮官,責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裡有人幫他說幾句話,才撈了個戴罪立功。

但皇太極這次進攻,導致的最嚴重後果,既不是搶了多少東西,殺了多少人,也不是讓曹總兵背黑鍋,而是那個包圍圈的徹底失敗。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的統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機會將民軍徹底抹殺。

這是第一次。

事實證明,那個包圍圈相當結實,眾位頭領人多勢眾,從九月被圍時起,就開始突圍,突了兩個月,也沒突出去。

到十一月,連他們自己都認定,完蛋的日子不遠了。

當時已是冬季,天氣非常地冷,幾萬人被圍在裡面,沒吃沒喝,沒進沒退,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緊,還有壓箱底的絕技,只要使出此招,強敵即可灰飛煙滅——投降。

當然了,投降是暫時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著幹。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難度的。

為順利投降,他們湊了很多錢,找到了京城總兵王樸,向他行賄。

沒有辦法,因為你要投降,還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為了共同的目標,適當搞搞關係,也是應該的。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領們應該是很窮的,總兵應該是很富的,事實上,這句話倒過來說,也還恰當。比如後來的張獻忠,在谷城投降後,行賄都行到了朝廷裡,上到大學士、下到知縣,都收過他的錢。

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