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主要是朱宸濠的餘黨,當然了,其間是否有隱含的意思,也是值得研究的。
要知道,雖然王守仁先生看起來像個二愣子,實際上不但精通兵法,還擅長權謀。他很會做人,在官場也算是個老油條了,經常和人稱兄道弟,他和兵部尚書王瓊(此時即將調任吏部尚書)的關係一直很好,他的群眾基礎也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了,內閣中也有一個人不喜歡他——楊廷和,不過這似乎也無關緊要。
有了這些人際關係,王守仁先生自然訊息靈通,從半年後他採取的那些緊急行動看,他對於江彬的陰謀應該早有察覺。
於是,繼朱宸濠之後,江彬成為了王守仁的新敵人,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比朱宸濠可怕得多的對手。
江彬想出了一個很噁心人的方法,他在等待一個機會,要像貓捉老鼠一樣,先慢慢整治王守仁,然後再除掉他。
這個機會很快就出現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王守仁再次上奏,這次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夠將朱宸濠送到南京,在那裡舉行獻俘儀式。
王守仁的這個意見看似簡單,背後卻隱藏著極為深遠的考慮。
按照朱厚照的計劃,是要到南昌與朱宸濠作戰,而朱宸濠雖然現在已經被捕,朱厚照卻似乎並不罷休,準備一路走下去,搞個轟轟烈烈的武裝遊行。
從京城到山東,已經惹出了那麼多的事情,十幾萬大軍和那群奸邪小人要真的進了江西,吃吃喝喝加上打家劫舍撈點外快,老百姓估計就不用活了。
所以南京是最好的地點,反正皇帝陛下也玩了很久了,到南京後就別動了,免得四處折騰,況且南京也是帝都、特大城市,在這裡搞儀式也算有了面子,快點完事您就快點回去吧,大家都方便。
朱厚照在行軍路上收到奏摺,看後沒多想,就交給了旁邊的江彬,詢問他的意見。
江彬看懂了,他完全領會了王守仁的良苦用心,知道他為了百姓安寧,不願再起事端。
然後他對朱厚照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絕對不可!”
“千里迢迢帶領大軍到此,怎麼能夠空手而歸!”
但是朱宸濠都被抓了,還能打誰呢?
“把他放回鄱陽湖,陛下再抓一次!”
如此缺心眼的主意都能想出來,也算壞得只剩渣了。
朱厚照十分高興,他同意了江彬的提議。
這是個十分陰毒的建議,其中包含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旦皇帝和十萬大軍進入了江西,以戰後的混亂局面,其給養必然無法供應。養兵要管飯,沒飯吃了就會去搶,到時局勢必然混亂不堪。
而最為混亂的時候,也就是最好的時機。
這個處理意見很快傳到了王守仁的耳朵裡,他驚呆了。
他很清楚,這個方案極其兇險,如果照此執行,一場新的浩劫必然興起,那些好不容易躲過戰亂,生存下來的無辜百姓終將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可是怎麼辦呢?
江彬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你能和皇帝講道理嗎?
王守仁似乎再次走到了窮途末路,在初露寒意的秋夜,孤燈之下,他開始了緊張的思索。
大軍就要來了,局勢已經無法控制,時間所剩無幾,必須想出辦法,必須想出辦法!
但這次王守仁的智慧似乎沒有任何用處,他冥思苦想了一夜,也沒有想出方法。
看來只剩下那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了,這也是他唯一的選擇——抗命。
違抗聖命者,大逆!
王守仁很清楚這一點,但他依然決定這樣做,去換取那些無辜百姓的生命。
不能再等待了,帶上朱宸濠去南京,絕不能讓他們進入江西一步!
我確信這樣做是正確的。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壬寅。
王守仁帶領隨從,押解著朱宸濠,向著自己未知的命運踏出了第一步。
【覺悟】
懷著揣測不安的心情,王守仁上路了,應該說,他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但很快,王守仁就意識到,自己的這次無畏舉動可能並不能改變什麼。
他突然發現,即使自己抗命離開地方,主動交出朱宸濠,也未必能夠保全江西百姓,萬一那幫孫子不依不饒,朱宸濠到手之後還是要去江西鬧事,那該怎麼辦?
答案是沒辦法。
可沒辦法的王守仁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