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8部分

裝彈藥需要時間,故將部隊分為三線,一線開槍,二三線裝子彈,形成持續火力,對騎兵有較大殺傷力。

雖說早在兩百多年前,明軍開國將領沐英就曾首創這一戰術,但至少在日本,織田縣長還是有專利權的,而且和後來使用同一戰術的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相比,他也還早了一百多年。

整體看來,日軍的戰鬥力、軍事裝備、戰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高到豐臣秀吉足以為之而自豪。

相對而言,日本的對手就有點疲軟了。

朝鮮自李成桂光榮革命,成立李氏王朝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仗,所謂“兩百年平寧之世,民不知兵”,部隊也就是個混飯吃的地方,軍事素質極差,連民兵都不如。

雖說在軍事上朝鮮十分差勁,但搞起政治鬥爭來,那是一點也不消停。與明朝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朝廷內部,分成兩大派,分別叫做“東人黨”和“西人黨”,鬧了一段之後,東人黨又分裂成“南人派”和“北人派”,東南西北都來齊了,足可以湊一桌麻將。

大體就是如此,反正朝鮮是亂得一塌糊塗,指南打北,不是東西。這麼個狀況,想讓人家不動你,實在是有點難。

而日本的另一個對手,中國,就比較有趣了。

由於沒有電報和照相機,加上當年日本窮,衣服也很土,想派間諜混入中國,很有可能被當成盲流遣返,所以關於中國的情報,來源大都要靠倭寇。

而對豐臣秀吉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這樣一段對話。

那是在1585年,豐臣秀吉剛剛當上關白後不久,無意之中見到一個人,此人姓名不詳,曾在汪直海盜有限公司工作過,為了解明朝實力,他找這人談了幾次話,詢問明軍實力。

該仁兄是這樣回答的:

“當年,我曾經跟著三百多人,到福建搶劫一年,所向披靡,無人可擋,最後平安而回。”(下福建過一年,全甲而歸)

吹完了,這位兄弟還搞了個評論:

“明朝很害怕日本,若日軍進攻,就會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無堅不摧。”(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催)

除此之外,他還痛斥了明朝的政治腐敗,官員貪汙,老百姓流離失所,老百姓膽小怕事等等情況,總之,明朝就是一軟柿子,不捏都會爛。

豐臣秀吉大喜,於是他信了。

應該說,這位兄弟說的可能還是真話,一般說來,去當倭寇的,不太可能是良民,大都是些社會最底層的流氓無產者,對政府不滿,那是很自然的。

至於所謂打劫一年安然無恙,也可能是真的,倒不是他有多厲害,明軍有多無能,而是倭寇這一行本來就是遊擊事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要真建立個根據地之類的玩意,幾天也就沒了。

唯一算得上有問題的,估計就是最後幾句話了,所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事實證明之後確實如此,不過就是換了個主語而已。

但必須承認,豐臣對中國形勢的判斷大致是正確的,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開國時期的朝氣,思想混亂,組織混亂,吏治腐敗,除了幾支戚家軍那樣的模範軍隊,其餘的所謂衛所部隊,由於長官吃空額,且無人抓訓練,基本都變成了農民部隊——除了種田,啥也不會。

用戰鬥經驗豐富,基本不怕死計程車兵,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戰術,去進攻政治腐敗,喜歡內鬥,且多年不打大仗的明朝,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穩贏不輸。

所以豐臣秀吉很樂觀——實在沒有悲觀的理由。

然而他錯了,即使他運用經濟學原理,把明朝的各種情況輸入電腦,用模型公式證明自己必定能贏,他也一定會輸。

因為他不懂得中國人。

幾百年後的1937年,日本人決定開戰,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輸,當時的日本比中國有錢,士兵比中國精銳,武器比中國先進,他們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戰鬥機,有航空母艦,而中國內地四處是軍閥混戰,黑社會橫行,老百姓大多不認字,還怕死,重工業基本談不上,飛機能數得出來,幾條破船在長江裡晃來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盤散沙。

所以他們告訴全世界,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於是他們打了進來,於是他們打了八年,於是他們輸掉了戰爭。

因為他們不懂得中國人。

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堅韌的民族。

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其實大多名不副實,所謂埃及,所謂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