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3部分

孫承宗是典型的謀略型統帥,他的處事習慣是如無把握,絕不應戰,所以他到遼東幾年,收復無數失地,卻很少打仗。

而眼前的這一仗,他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他放棄。

無論這個決定正確與否,東林黨已再無回天之力。

三十年前,面對黑暗汙濁的現實,意志堅定的吏部員外郎顧憲成相信,對的終究是對的,錯的終究是錯的。於是他決心,建立一個合理的秩序,維護世上的公義,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隨意踐踏他人,讓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權利。

為了這個理想,他勵精圖治,忍辱負重,從那個小小的書院開始,經歷幾十年起起落落,堅持道統,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後,有無數的追隨者殺身成仁。

然而殺身固然成仁,卻不能成事。

以天下為己任的東林黨,終究再無回天之力。

其實我並不喜歡東林黨,因為這些人都是書呆子,自命清高,還空談闊論,缺乏實幹能力。

小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東林黨時,曾說道:東林黨人並不是進步的象徵,因為他們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問:何謂封建士大夫?

老師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會里,侷限、落後,腐朽的勢力,而他們的精神,絕不代表歷史的發展方向。

多年以後,我親手翻開歷史,看到了另一個真相。

所謂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張居正、如楊漣、如林則徐。

所謂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沒落,守舊,不懂變通,不識時務,給臉不要臉,瞧不起勞動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窮二白,被誤解,汙衊,依然堅持原則、堅持信念、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他們堅信自己的一生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無論對方反不反感。

堅信自己生來就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無論對方接不接受。

堅信國家危亡之際,必須挺身而出,去捍衛那些自己不認識,或許永遠不會認識的芸芸眾生,併為之奮鬥一生,無論對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堅信無論經過多少黑暗與苦難,那傳說了無數次,忽悠了無數回,卻始終未見的太平盛世,終會到來。

【遺棄】

孫承宗失望而歸,他沒有能夠拯救東林黨,只能拯救遼東。

魏忠賢曾經想把孫老師一同幹掉,可他反覆遊說,皇帝就是不鬆口,還曾經表示,如果孫老師出了事,就唯你是問。

魏公公只好放棄了,但讓孫老師呆在遼東,手裡握著十幾萬人,實在有點睡不安穩,就開始拿遼東戰局說事,還找了幾十個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狀。

孫承宗撐不下去了。

天啟五年(1625)十月,他提出了辭呈。

可是他提了N次,也沒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賢不想他走,是他實在走不了,因為沒人願意接班。

按魏忠賢的意思,接替遼東經略的人,應該是高第。

高第,萬曆十七年進士,是個相當厲害的人。

明代的官員,如果沒有經濟問題,進士出身,十幾年下來,至少也能混個四品。而高先生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兩個皇帝,連作風問題都沒有,到天啟三年(1623),也才當了個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厲害的是,高先生只當了一年副部長,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賢本不想用這人,但算來算去,兵部混過的,閹黨裡也只有他了。於是二話不說,把他找來,說,我要提你的官,去當遼東經略。

高先生一貫膽小,但這次也膽大了,當即回覆:不幹,死都不幹。

為說明他死都不幹的決心,他當眾給魏忠賢下跪,往死了磕頭(叩頭豈免):我都這把老骨頭了,就讓我在家養老吧。

魏忠賢覺得很空虛。

費了那麼多精神,給錢給官,就拉來這麼個廢物。所以他氣憤了:必須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乾眼淚,打起精神,到遼東赴任了。

在遼東,高第用實際行動證實,他既膽小,也很無恥。

到地方後,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彈劾孫承宗,罪名:吃空額。

經過孫承宗的整頓,當時遼東部隊,已達十餘萬人,對此高第是有數的,但這位兄弟睜眼說瞎話,說他數下來,只有五萬人。其餘那幾萬人的工資,都是孫承宗領了。

對此嚴重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