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沒必要解釋。此外,中國古籍上也有同樣短小隱諱的笑話:某婦善妒,夜起,怒碎夜壺。同樣是這樣,我總不能從《中國古代陶器考》那本書裡找出夜壺的形狀然後畫一張圖當場解釋吧。就讓答案隨風而去吧,有時候,段子成了檢驗人的常識與通識以及趣味走向的有效工具。至於那些更隱諱的笑話,我最近倒是聽說了一個,說是某男拿起了一本新出版的《男人裝》雜誌,才看了封面,“唰”的一下臉就白了……想要明白這個笑話,可以用Robbin Williams說過的一句話來詮釋:“在大腦和*之間,我的血液只能夠跑到其中一頭……”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開飯館兒

“我有一個夢想……”這句話經常掛在許多人的嘴邊兒。夢想這東西可大可小,唯獨在一件事上大小皆宜,那就是開個飯館兒。

瞧,飯館兒這詞兒把一切都搞俗了,應該說“開一間情調餐廳”或“進軍餐飲行業”。不過這麼說還是挺俗的。但是很多人心裡都有這麼一個小夢想:自己設計的心儀餐廳,不用很大,但是很舒服,白天有太陽和咖啡,晚上有很好吃的美食。自己坐在一個角落,看看來往人群,偶爾上網寫點心情文字,晚上數數賺了多少錢。太小資了,真美好。我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北京時尚傳媒行業從業人士的職業前景的調查,那些年輕漂亮的姑娘們,除了憧憬著嫁一個好人家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夢想是開店:咖啡館、私房菜、西餐廳、服裝店……

過去,開個小飯館兒也不過是餬口的生意,屬於小買賣人,但是如今可是不能小瞧這樣的生意了。先說說滿街都是的成都小吃吧。江湖相傳其實是溫州人開的“連鎖企業”:把衛生程度控制在顧客能接受的髒與不髒的臨界點、利潤定在剛剛好有一點兒的臨界點,於是就成了有相當規模的集團化操作方式。你從街邊那紅黃相間的招牌下走過去,聽見服務員們的四川口音,一定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

事實上,現在國內著名的餐飲集團,好幾家都是從小小的飯館做起的。閉著眼就可以數出來:九頭鳥、陶然居、渝鄉人家、俏江南乃至蘭會所……說明餐飲行業其實是個起點低但是上升潛力無限的行業,最後,它們可能成就國內最著名的餐飲集團,也可能成就中國頂級的餐飲社交會所。在廣東和香港,這樣從大排檔起家的豪華餐飲會所更不在少數。集團總裁已經有實力收藏畢加索的油畫乃至成為收藏家,都顯得理所當然而不再是個傳奇了。誰說開飯館兒不是大事業啊?

問題是,開飯館兒這事兒對人充滿了無限吸引力,是因為這個行業賺錢容易,還是因為美食的吸引力真的那麼大,還是因為那種人來人往的戲劇感和偶然?總之,當下餐廳主人,不再是為了餬口或單純謀生,而是將“自己的”餐廳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是放鬆的,但是其中又充滿了張力與新鮮感。很多設計師也踴躍投身其中,在北京,設計類餐廳正大行其道。那一定是與原來印象中的“飯館兒”大相徑庭的新空間,也不再會吃得滿身菜味;坐在一個舒服的新穎的空間裡,吃什麼或許已經成為次要,而因此引發的生活情趣才是人生的亮點。當然,還有很多腦中永遠異想天開的店主,創造出無數時新菜式,不斷地挑戰和刺激城市人群的新口味和新趣味。你去過彷彿電影《無極》中白茫茫一片的城堡那樣的餐廳嗎?你在那種黑暗到只有一絲微光只可以看見對方眼波流轉的舞臺一樣的餐桌上吃過東西嗎?你躺著吃過飯嗎?你有沒有在陽光下的大玻璃房子裡看著戶外的草坪發呆而忘記吃東西的經歷?在北京,這些都不新鮮了。

一方面,那些餐飲集團壯大以後都開始朝其他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很多行業的功成名就者已經提前開始享受慢生活。有幾間城中流行的情調餐廳的主人,都是從那種充滿血雨腥風的高強度行業中抽身來經營的。比如從事風險投資或網路技術的專業人士,如今都搖身一變,成了一飯館兒的店主。不知道是為了證明自己畢竟還是有生活情趣的,抑或是為了緩衝事業上巨大的壓力。當然,這並不影響他們的主業,這簡直是順理成章的私人社交會所。更主要的是,我猜,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吃東西,享受美食,對人來說總歸是生命中第一美好要務。所以,開飯館兒去吧,做一個自己擁有歡愉場所的成功人士是很拉風的喲。

。 想看書來

殘忍的慈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明月光,只不過有的人清冽,有的人冰冷。對愛情來說,幸福有時是自以為是,有時是由此及彼。從來愛比被愛幸福,因為是主動地試探在這個世界上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