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日本人的震驚,不亞於英艦駛進大沽口給予中國人的震驚。美國的四艘蒸汽軍艦均塗黑漆,日本史稱“黑船事件”。然而日本在考慮一年之後,決定放棄抵抗,開放口岸,從此西方文明潮水般湧入日本。當時日本人以蒸汽機的日文諧音“上喜選”所作的狂歌唱道:名茶上喜選,只消喝四碗;驚破太平夢,徹夜不能眠。在日本,喪權辱國的條約變成了刺激民族神經的濃茶,使得大和民族從此忍辱負重,發奮圖強,最終透過明治維新重振國威,一掃頹勢,一躍而成為世界強國。在必敗的戰爭面前,合理的選擇似乎應該是儘量避免交戰並簽訂一個能儘量減少損失的條約,然後謀求強國之路。可是這樣說來,鴉片戰爭中清軍將士的鮮血難道都白流了嗎?大和民族是一個善於向別的民族學習的民族,非常擅長從別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中拿來有用的部分為我所用,歷史上他們就以學習中華文明而著稱。
黑船事件之後,日本人認識到自己國家已經落後於世界,於是根本不做抵抗,而是完全倒向西方,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這是可以理解的。從那之後,日本“脫亞入歐”的國策至今未變,也確實做到了。而中國和日本的情況不同,中華文明長期以來領先於世界,養成了“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的觀念,根本沒有主動、全面地學習其他文明成果的經驗,所以要想避免戰爭而直接順應歷史潮流,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要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能就此奮發,戰爭中死去將士的鮮血就不能說是白流了。然而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魯迅先生說鞭子不抽到中國的脊樑上,中國不會做出改變;又說在中國搬動一張書桌都要流血。其實鞭子抽了,血也流了,中國也未必改變。鴉片戰爭之後,道光帝得知英軍退兵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下令沿海各省撤軍,節省軍費。在對戰爭的總結上,道光帝將牛鑑、奕山、琦善等統統送進了刑部,各自做了處罰。似乎戰爭的失利,完全是因為這幫狗奴才辦事不力,以後大清朝要好好選用忠臣良將,才是正理。而耆英就是他在戰爭中發現的人才之一。
後來道光帝還曾經下令沿海各省加強海防建設,但是各省絲毫沒有總結戰爭中失利的教訓,不僅沒有人提出建立海軍,就連修築的工事依然還是以炮臺為主,按照從前防禦海盜的模式照搬照抄,沒有任何改進。奕山曾經在1842年10月奏報廣東仿製英式火輪船一艘,道光帝倒是非常高興,下令閩、浙、蘇三省官員參考,但是三省官員敷衍塞責,不了了之,道光帝也不加追究。
1842年11月有人提議從澳門聘請外國工匠教中國工匠仿製火輪船,道光帝連忙下旨禁止,他實在是不想再讓大清朝和洋人有什麼瓜葛了,把外國工匠請來,還不知道要出什麼亂子呢。一場這樣的戰爭打下來,最高統治者連對器物的改進都沒有意識,別的就更談不上了。再說林則徐。林則徐在戰爭中被罷官免職,流放到新疆伊犁。按理說他是透過這次戰爭對西方瞭解最多的一個人,別人沒有觸動,至少他應該有。我們的官方正史中也稱之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然而到伊犁之後,林則徐時刻關注京城的人事變動,念念不忘的就是自己何時能重新被道光帝起用,在與朋友往來的信件中,雖然對戰爭問題也有討論,但是他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為自己開脫責任和對受到重罰的同僚們兔死狐悲式的感慨上,並沒有更多的對整個戰爭做總結。他也曾提出英國軍隊“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感慨大清的軍隊不如英軍,但是這並沒有促使他下定決心去嘗試做一些改變,後來他被道光帝重新起用,所做的仍然是一個封建官僚的傳統事務,完全沒有任何新氣象。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天朝夢醒了還是沒醒(2)
關於這一點,其實也不能苛責林則徐,超越當時的歷史現實,要求他具備現代意識也是不現實的。至於戰爭中大清方面的其他重要人物,如琦善、伊里布、牛鑑、耆英、劉韻珂等等,不管戰後是受到獎賞還是處分,日後又擔任什麼官職,負責什麼工作,都沒有人對鴉片戰爭做出深刻的總結,而是普遍採取了一種鴕鳥將頭埋進沙子裡的態度,即使有時候談論起“夷務”,也仍然是從傳統的天朝觀點出發來看待鴉片戰爭後的社會新變化,沒有要對社會進行改進的跡象。所以說,鴉片戰爭之後,天朝之夢仍未驚醒,這也導致了後來一系列令中華民族更加屈辱的歷史事件的發生。為什麼同樣是落後於世界的國家,中國和日本的應對方式和最終結果如此不同?暫且不說和西方相比,就是和日本相比,我們到底差在哪裡?關鍵是中國歷史存續的時間太長了,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