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後,項羽狼狽的走出大殿。
頭上有血痕,衣冠不整,可項羽無悔。
當魏徵是要付出代價的。
可項羽依舊是如此。
因為他發覺,後世被稱為明君的楊堅,開創了開皇之治的楊堅,並非是英明的,也有其昏庸一面。
周武帝滅佛,本來已將佛教打壓下去;可楊堅上位後,不斷修建寺廟,又是開啟佛會,導致佛門又是壯大,又是危害社會了。
當今主要矛盾是胡漢矛盾,世家和寒門矛盾,可楊堅上位後,世家勢力沒有被打壓,反而是壯大了。
表面看來,開皇之治導致人口增加,糧食產量,社會安定了,百姓富庶了,文化水平提升高了,社會空前繁榮。
可項羽看來,根本是胡吹。
溫飽都沒有解決的社會,根本沒有資格稱為盛世。
哪怕新中國成立後,又是發展化肥,又是修建水渠,又是發展工業機械,又是雜交水稻等,到了八十年代後期,花費三十年時間,才解決溫飽問題。
至於印度,在二十一世紀,也沒有解決溫飽、
所謂開皇之治,只是發展了二十年時間,只要少數地區解決溫飽,多數地區還是半地區,可能一場天災,就是家破人亡,賣兒賣女。
就連是繁華的長安,洛陽等地,每年冬天餓死之人眾多。
這樣的社會,有什麼資格稱為盛世。
所謂開皇之治,不過如此。
有什麼可飄的。
況且,在楊堅繼位初期,國庫空虛,錢糧較少,可土地兼併也少,貧富差距也減少,社會比較安定;
可到了二十年後,國庫糧食錢多糧食多,可土地兼併加劇,貧富差距擴大,看似進入盛世,可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反而是幸福指數下降了。
這也是很多王朝的定律,在開國初期,生活質量較高,幸福指數最高;可經濟發展了,進入盛世了,國家gdp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幸福指數下降了,對社會不滿增加了。
若是君王,只看到國家繁榮,看到錢糧增加,看到國庫有錢,而看不到這些陰暗之處的危機,很危險,很危險。
按照偉人的階級成分劃分,僱農、貧農、中農,富農,小地主,大地主等。
對於皇帝而言,僱農,貧農很危險,因為他們處在半溫飽,或是飢餓狀態,隨時可能失去土地,是潛在的反賊。
至於大地主也是很危險,因為拉大了貧富差距,擴大了社會矛盾,還可能奪權,還可能當二五仔。
只有中農,富農,小地主等,是潛在的支持者。
社會想要穩定,必然擴大中農,富農,小地主的數量,縮小僱農,貧農,大地主的數量。
如何消滅大地主,一個是殺功臣,直接肉體消滅;一個是移民首都,直接讓大地主退變為小地主,富農。
如何消滅僱農,貧農,直接移民到人口少的地方,若是死在半路上人口少了,直接肉體消滅;如果到了遷移地,分配下土地種子,直接變為中農,富農。
北魏,為何要實行均田制,本質上擴大了中農的數量。
明朝軍戶制,本質上也是擴大中農數量。
歷次改朝換代,本質上就是透過戰亂,大範圍,大規模的消滅大地主,貧農,僱農,同時用軍功,培養出大量的中農,富農,小地主。
如果,大地主死的不過多,僱農,貧農死的不夠多。
必然天下不穩,可能二世二亡。
比如,西晉短命,隋朝二世二亡,表面看來是皇帝昏庸,事實上是統一之戰,戰爭烈度不夠大,死的大地主太少,死的僱農貧農太少。
為什麼唐朝江山延續二百多年,就是因為統一之戰,死的人太多了。
“故而,為了江山穩固,要提升戰爭烈度……死的人越多,江山越是穩固。等一等,歷史上,隋煬帝為什麼三徵高麗,難道也是為了死太多的人,從而消耗世家的勢力(大地主),也消耗大量百姓(貧農僱農)!”
項羽越是琢磨,越是覺得有道理。
事實上,三次出征高麗,就是敗筆。
動用上百人出征高麗,勞財傷命,效果還差。最好是辦法是,派兵三五萬,不斷騷擾高麗,破壞高麗民生,最後一舉定乾坤。
可顯然,楊廣玩砸了。
還有李世民在位的時刻,沒有休養生息,而是不斷大戰,大戰小戰不斷,就是為了用戰爭消耗貧農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