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中央的絕對權威,絕對實力,即便天下諸侯皆是造反,也能平滅!”
“同時,封國要夾雜在各個郡縣之間,威脅,監控著各地的郡守。一旦郡守貪墨,或是郡守造反,可用封君制約。同時一旦封君造反,那些郡守也制約。總之一點,中央郡縣制制約地方,防止地方做大;同時給地方一定權力,制約中央出現權臣。同時地方上,各級官員制約,還有郡守與封君相互制約!”
項羽開口道,說著未來的權力佈局。
不要中間商賺差價,好不好。
很好。
打掉了所有的中間商成為最大的中間商。
秦朝最為厲害,直接管理,垂直管理,官吏下縣。
秦王的權力觸角,直接藉助著亭長,控制到了鄉鎮地區。
秦王的權力太大了,這種大權力,大政府,好不好,鐵定好。
可惜問題也不少,各種官員巧立名目貪汙不斷,本來收稅二百,結果地方收稅五百,三百進入官員腰包。
可百姓們,怨恨的是秦朝,怨恨的是秦始皇。
同樣,地方官員,彼此官官相護,成為利益團體,鐵定能矇蔽了秦始皇。
於是,各地出現了各種暴政,坑害百姓無數,百姓怨恨秦始皇。
可事實上,翻閱秦朝的竹簡,秦朝的律法很是合理,並不殘暴,每一條都是細緻而合理。若是按照竹簡上實行,秦朝萬世不朽,一點問題也沒有。
可問題是,忽略了人。
法治,本質上人治。
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去執行。
一旦執行法律的人員出了問題,可是大問題。
想象後世的王安石變法。
同樣,本來合理的法律,因為條款細緻合理,反而成為坑民害民不斷,於是秦朝完蛋了。
後世聰明的君王,制定律法不追求律法合理,也不追求律法細密,只是追求律法簡單,因為越是簡單的律法,官員越是難以鑽空子。
就好似,劉邦的約法三章。
同樣,英明的君王會盡量減少官員數量,這樣會導致中央對地方控制不住,可官員減少,也會讓官員們坑民害民的機率少了很多。
至於這樣會減少財政收入,朝廷沒錢,直接殺幾個貪官,或是富商,立刻有錢了。
況且,古代政府不發展gdp,不追求經濟發展,農耕文明以穩定為主,中央即便缺錢少錢也問題不大。可因為官員太多,法律太細緻,導致官逼民反,那就是悲劇了。
後世,為何皇權不下鄉,就是這個道理。
項羽繼續說著,說著秦朝的未來制度。
其中有周朝的制度,有漢朝的制度,有唐朝的制度,還有宋朝的制度,還有清朝一些制度,諸多制度匯聚在一起,就好似一個縫合怪一般。
秦王政聽著,不由的點頭。
不由想到兒子不久前,說的那句話。
論及打天下,我不如父王;可論及坐天下,父王不如我。
這些謀略,這些權利制衡,這些中央與地方的制約,看起來眼花繚亂,卻是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君王的權力。
“難道,孤非要讓你太子嗎?”
秦王說道:“你的幾個弟弟,有的賢能,有的善武,有的有謀略,不遜色於你。你不是唯一選擇!”
似乎在敲打,兒子莫要太飄了。
你不是唯一選擇。
項羽卻笑,我還真是唯一選擇,開口道:“父王,用兵上比王翦如何?”
秦王政說道:“不如!”
項羽又是問道:“父王治國,比李斯如何?”
秦王政說道:“不如!”
項羽又是問道:“父王論及謀略,比尉繚如何?”
秦王政道:“不如!”
項羽又是道:“既然父王用兵不如王翦,治國不如李斯,謀略不如尉繚。可為何王翦、李斯、尉繚等,無法當秦王,可父王卻是能成為秦王?”
秦王政啞然:“因為,我是先王血脈。”
項羽又是問道:“為何長安君,無法當秦王;而父王,成為秦王了?”
秦王政道:“因為我是長子!”
項羽笑道:“這就對了。父王能成為秦王,不是因為用兵,治國,謀略,而是因為血脈和長幼。父王是嫡長子,故而成為秦王。可現在父王不用嫡長子,廢長立幼,選擇一個幼弟為太子,這是父王用行動,在否定父王王位的合法性!”